《少年的你》 在校園霸凌這個沉重主題之上,尊嚴的反思

《少年的你》 在校園霸凌這個沉重主題之上,尊嚴的反思

將一個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話題,成功拋給千萬數量級的觀眾並引起廣泛共鳴,即便存在結尾偏弱、人物邏輯不夠清晰等問題,《少年的你》依然稱得上是一部成功的商業影片。形式層面,大量近景和特寫鏡頭的運用、節奏感一流的剪輯、男女主角意外出色的表演,營造出情緒飽滿的電影氛圍;內容層面———更值得反思的部分,創作者在校園霸凌這個沉重的主題之上,深入探討了一個基本人性問題:尊嚴。

陳念將尊嚴系於高考。債台高築、無處容身,高考是她和母親唯一的出路。經由高考可以獲得尊嚴是她的信念,所以她最初和大多數人一樣,選擇沉默。成為新一輪的霸凌對象後,她反抗了。但世界沒有保護她,依然試圖粉飾太平,於是她只能尋求小北的保護。不幸的是,惡念終有機可乘,隱忍換來的是尊嚴被加倍無情地踐踏。高考在即,未來的尊嚴或可期,可仿佛已經熬不到那一天的到來。少年要如何選擇?

整部影片的爆點(之於觀眾)或曰難點(之於創作者),是陳念對霸凌者魏萊那一推。常理來說,那一推是很難成立的,當時沒有暴力並不需要反抗,但是陳念卻推了。影片成功之處,就在於用扎實的人物塑造和前因鋪陳,最終讓那一推在情感上、甚至道德上都能成立。依然可以用尊嚴去理解:陳念放棄了之前所堅持的那一種尊嚴,而選擇了另一種尊嚴。霸凌者視他人生命為兒戲的極致冷酷,觸及了她已經低到塵埃的底線。在那一剎那,她自己個人的尊嚴讓位於她作為一個 ” 人 ” 的基本的尊嚴。故而那一推不是反抗,而是一種對人之基本尊嚴的終極捍衛。的確,從極端隱忍到憤怒中過失殺人,給觀眾帶來了巨大的心理沖擊;然而,邏輯上與殺人行為看似相悖的強烈道德性和正義感,才是讓觀眾熱淚盈眶的緣由。一個人物能站住腳、能打動人,永遠不是因為她做了什麼,而是行為背後的人性特質,是極端情況下的人性選擇。

《少年的你》 在校園霸凌這個沉重主題之上,尊嚴的反思

尊嚴之於小北,原本是無物,直到他遇到陳念。陳念打動小北的,是她所擁有的堅忍自尊,是世界負了她、她卻依然想要保護世界的無畏氣質。於是,一個本不知尊嚴為何物的小混混,經由對陳念的愛,找到了尊嚴。女警質疑沒人會為了別人頂上強奸和殺人的罪名,警察鄭易一語道破:” 我們不會,但他們是少年。” 小北毫不猶豫地相信陳念所相信的,毫不遲疑地保護他所相信的陳念,這並不是成人世界的愛。小北的愛,是你問我一句 ” 疼嗎 “,我就可以為你赴湯蹈火;是我可以把自己全然燒盡,如果有機會成就一個鳳凰涅槃的你。這不是理性的愛,但卻是世界上唯一可以真正打動人的愛。” 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尊嚴是什麼?清楚地知道,我在為一個經由自己選擇的高貴價值而付出,甘願犧牲、無怨無悔,還有什麼比這更有尊嚴?

《少年的你》是兩個世界的對抗:為了尊嚴奮力抗爭的少年世界、對待尊嚴曖昧游移的成人世界。第一個世界是孤獨的,只有陳念和小北屬於這個世界,警察鄭易試圖加入;而其他的所有人,包括旁觀的學生都屬於後一個世界。有影評人說,關於高考,這部影片拍得最接地氣、最逼真。高考的高壓之下,影片中老師和學生心照不宣默守着成人世界的遊戲規則:集體冷漠——學友墜樓,眾同儕拿出手機拍照圍觀發朋友圈;集體懦弱——沒有人肯站出來指證霸凌者,甚至以高考之名為自己的懦弱辯護。

學校堅信維護一個最有利於高考的環境可以換取學校的尊嚴,然而,最後那一張張錄取通知書的姓名欄卻寫着:沉默的大多數。而那一塊塊握在普通人手里的手機屏幕,乃是在為惡背書。試問,學校的尊嚴何在?教育的尊嚴何在?如果沒有警察鄭易這個角色,影片中的成人世界就是一個斯文掃地、尊嚴缺失的世界。最後這兩個世界的妥協,站在電影社會意義的角度,我完全同意。只是站在電影藝術本身的角度,這個結局力度不夠,就好像是坐了兩個多小時的過山車,最後突然變成了公園里風輕雲淡的小火車。

《少年的你》 在校園霸凌這個沉重主題之上,尊嚴的反思

少年的你,不是指未滿 18 歲,或是未經歷過高考的你。少年的你,是選擇與沉默的大多數徹底決裂的你,是奮不顧身為愛犧牲的你,是人格上乾乾淨淨、沒有一絲灰塵的你。這是陳念和小北這兩個少年顯得那麼彌足珍貴的原因,也是為什麼我們每一天都在兢兢業業地把自己變成和別人一樣的 ” 成人 “,偏又要跑到電影院為這樣的 ” 少年 ” 而流淚的原因。讓少年們保有尊嚴,讓他們擁有 “Better Days(該片英文名,譯為:更好的明天)”,成人世界的尊嚴至少應該包括這一項。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小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