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會像《我不是藥神》引爆國人痛點嗎?

記得去年一部揭露社會痛點的電影《我不是藥神》火遍大江南白甚至推動了相關制度的進度,今年《少年的你》也同樣戳痛我們,那就是校園欺凌問題,相信隨後也會引發一系列的蝴蝶效應吧。

《少年的你》會像《我不是藥神》引爆國人痛點嗎?

之前我聽過一個經歷過校園欺凌的來訪者給我講述「欺凌」與「欺負」的區別,他講到欺凌是一種持續性的傷害身心靈的行為,而欺負做不到持續。

我大概知道他們痛苦點在哪,一個人如果被欺負一兩次可能造不成巨大傷害,而持續性的身心靈傷害會讓一個人內心產生巨大陰影,甚至一輩子被其影響。這是我當時對校園欺凌事情的理解。

不過看完《少年的你》我開始有了更多的思考

問題的歸罪與歸因

《少年的你》會像《我不是藥神》引爆國人痛點嗎?

講述校園欺凌的電影之前還有一部感動着我,那就是《悲傷逆流成河》,這部電影也在講述一個少女在學齡期被欺凌與侮辱,最終在結尾時易遙聲討所有欺凌她的人中結束。

這也是國內第一部認真討論校園欺凌的小說電影。

《少年的你》會像《我不是藥神》引爆國人痛點嗎?

《悲傷逆流成河》劇照,易遙對欺凌者與圍觀者的控訴。

這部劇讓我感受更多是一種對欺凌者歸罪的味道,電影的感動與憤怒情感分明。

而《少年的你》卻像一張紙,無論開頭和結尾都會給你一種為你呈現事情本來面貌的感覺。

陳念(周冬雨飾)性格內向,是學校里的優等生,努力復習、考上好大學是高三的她唯一的念頭,卻因校園欺凌而陷入漩渦。

小北(易烊千璽飾)是一位輟學的小混混,因為某次被打被陳念解救,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成為陳念的「守護神」。

《少年的你》會像《我不是藥神》引爆國人痛點嗎?

這是這部劇的兩個絕對主角,兩個未成年人在劇中成為了對抗世界級難題的「天使」。

我一直覺得導演拍攝這部劇非常克制,它的克制不僅在電影色彩上,這部劇不像《悲傷逆流成河》那樣有明顯的一個輿論引導,更多是把校園欺凌相關的一切完整的呈現給大家。

「高考重壓」、「校園欺凌」、「原生家庭」等問題融合在一部影片中,看似龐雜而野心過大,實則正是少年全面的生態圖景。

所以我覺得這部劇更多在「歸因」,也更加理性一些。

無論欺凌者,被欺凌者均是受害者

小時候,我特別憎恨那些仗着自己無論是背景優勢,還是身體優勢欺壓別人的人。

但看完這部電影以及自己職業的屬性,很多問題的產生絕不是道德淪喪或者簡單歸罪他人這麼簡單。

欺凌者魏萊,在應試教育的價值觀下,甚至是個難得的好學生。

《少年的你》會像《我不是藥神》引爆國人痛點嗎?

一個孩子的個性發展,是家庭、學校、社會等一系列外在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家庭與學校對孩子個性有最直接影響。

「孩子的弱點在於他是以一張白紙開始的。他既不理解也不懷疑他所生活的社會,由於他的輕信,別人可以影響他,使他充滿自卑感,使他害怕違反不可知的可怕的准則。」——喬治·奧威爾《如此歡樂童年》

魏萊(周也 飾)來自一個富裕家庭,長得漂亮,成績好,很受學生歡迎。但諸多細節也透露出,她的家庭對她要求極高,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所以她的復讀讓她父親一年都不跟她講話。

從這一點來說,她也真是個悲劇。電影中的魏萊是一個懂得權衡利弊得,善於利用人心的女孩,可這一切的背後卻讓她缺失了人性最珍貴的同理心。

究其原因是什麼,或許可以從警察詢問她媽媽的片段能看出來。

魏萊媽媽,當得知女兒霸凌行為的時候,

她和警察說的是,

「魏萊和她們不一樣。」

接着鏡頭掃過中英文標注的各色獎牌,獎杯。

她臉上的笑,我甚至覺得比魏萊的霸凌行為還要可怕。

這是一部「沒有父親」的劇

《少年的你》會像《我不是藥神》引爆國人痛點嗎?

前段時間我在知乎發表了一則關於「原生家庭」的回答,其中幾百個回復中最讓我扎眼的便是「都9012年了,還在引用弗洛伊德,原生家庭等詞啊······」。

的確隨着腦科學與神經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多人抵觸這些無法用科學證實的心理學理論,他們便簡單把這些評價為「偽心理學」,可現實情況卻是,正是無數案例與事件一部部驗證了弗洛伊德的偉大,這不是盲目崇拜,而是我們在驗證一個理論時,你要看它到底有沒用。

回到電影來說,無論是受害者陳念,還是她的「守護神」小北,以及主要施暴者魏萊,在他們的描述中都有個缺失的父親。

上述我提到了施暴者魏萊因為家庭對她要求極高,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所以她的復讀讓她父親一年都不跟她講話,而陳念和小北的人生壓根就和父親基本無緣。

《少年的你》會像《我不是藥神》引爆國人痛點嗎?

美國心理學者研究發現,父親參與程度不夠的孩子,在適應社會,友情和行為方面都更有可能出現問題。

美國《大西洋月刊》針對美國家庭的調查顯示,家庭中父親參與度不夠的孩子,品行不端的概率是最高的,甚至高於單身母親撫養的孩子。

跌跌撞撞真正變成大人的陳念和小北發現成年人的世界也許更加冰冷,正如電影中所說:高考完我們就變成大人了,但是從來沒有任何一節課教會我們,如何變成大人。

但恰恰這個工作,應該是家庭角色中父親承擔的,父親對我們來說,可能是這個世界最復雜的詞語之一。他是權威,是保護,有時候甚至是敵人。但可能正是與他有關的一切,使我們成為更強大的人。

很可惜這部劇中的三個主要人物都缺失了這個人生中重要的角色。

童年被虐待,究竟會給一個人帶來怎樣的影響?

《少年的你》會像《我不是藥神》引爆國人痛點嗎?

最近Am J Psychiatry發表了一項研究,分析了童年被虐待經歷與成年後人際交往障礙之間的聯系,發現童年被虐待的人在長大以後,對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和接觸更敏感、更容易感覺不適,因此在社交中更容易出現人際交往障礙,也就更容易因為人際交往障礙而引起精神疾病[5]。

這些研究結果,從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一個人在童年被虐待程度較嚴重,在成年後更容易出現交際困難和精神障礙:童年被虐待經歷可能會改變神經系統處理社交信息的方式,讓人更敏感,從而不自覺地避開人際感官刺激,以減少隨之而來的不適感和情緒困擾——也就更容易因此出現人際交往方面的障礙。

人是社會的動物,每個人都免不了要和別人打交道。

人際交往對於一個人、尤其是一個成年人來說,有多重要,就不在此贅述了,誰用誰知道。

不過電影和藝術往往多少會粉飾現實一些,比如陳念是幸運的,在如此悲慘的童年遭遇後,還會遇到天使般的小北。

《少年的你》會像《我不是藥神》引爆國人痛點嗎?

默默跟着陳念,並且不離不棄,大概這也是支撐陳念可以在如此糟糕的環境下還能毅然考出高分的唯一解釋吧。

《少年的你》會像《我不是藥神》引爆國人痛點嗎?

甚至小北對剛被魏萊羞辱後的陳念說出一句差點讓我哭出來的一句話:「你保護世界,我來保護你。」

兩個同病相憐的孩子說出了溫暖整個世界的話,當然這是藝術,不過同樣這也是希望。

無數被欺凌者用自己的經歷,以及那些善意的人們共同為這個群體發聲,讓他們一同保護着與他們同處一方的「世界」。

《少年的你》會像《我不是藥神》引爆國人痛點嗎?

《少年的你》會像《我不是藥神》引爆國人痛點嗎?

在最新提請審議的未成年人保護法草案里,把監護不力、校園安全等問題都納入了其中。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優質心理學和心理成長社區,這里會每日分享優質心理學和精神衛生知識,大家一同成長討論吧!)

當然法律肯定不是唯一杜絕類似事情的手段,問題的根源還是應該回歸校園和家庭的教育,這才能從根本解決,而這才真的是漫漫任重而道遠的事情。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娛樂先鋒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