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為何解體,除了復雜的民族矛盾,還有幾個重要原因

東歐劇變之後,原華約組織成員國紛紛改旗易幟,投奔到西方資本主義陣營。非華約組織的南斯拉夫在面臨政體改變的同時,整個國家也像蘇聯一樣解體。

那麼南斯拉夫為何沒能像其他東歐國家一樣,在政體改變之後依然能保持國家統一呢?小編認為除了復雜的民族矛盾,還有如下幾個重要原因。

一、歷史的因素

南斯拉夫主體本身就是,幾個從奧匈帝國獨立出來的王國聯合體。先是塞爾維亞王國和黑山王國合並,接着是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加入,一起組成了南斯拉夫王國。

由此可見,南斯拉夫作為國家的名字,只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出現。幾個王國之所以合並,也是迫於周邊大國的壓力才一起抱團取暖,因此在國家形成之初就埋下了獨立的種子。

二、國家構成的因素

南斯拉夫是由幾個獨立的國家組成的聯合體,表面上保持共同的外交、軍事和國家領導人。但原先的每個國家除了放棄了主權獨立外,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保持很強的獨立性。

由此可見南斯拉夫這個國家的構成比聯邦制還要鬆散,造成國家統一的基礎非常脆弱。只要外部威脅解除,國內的矛盾就凸顯出來。

三、大塞爾維亞主義

由於南斯拉夫是多個王國拼湊而成,在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方面非常復雜,作為南斯拉夫主體的塞爾維亞王國,一直想推行大塞爾維亞主義,增強國家的凝聚力。

大塞爾維亞主義者,認為波黑、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等應放棄自治身份,成為塞爾維亞的一個省,這遭到了上述地區民族的強烈反對,大塞爾維亞主義成為國家分裂的導火索。

四、鐵托的因素

鐵托在執政南斯拉夫時,大力壓制和分裂主體民族塞族,實行民族均等化。他將信仰伊斯蘭教的塞族人改為穆族,將講塞語方言的人改為馬其頓族,使塞族勢力大大弱化。

同時鐵托還在塞爾維亞境內設立科索沃、伏伊伏丁兩個自治省,埋下科索沃危機的種子。在鐵托的扶持下,本來是少數民族的勢力逐漸上升,最終與塞爾維亞分道揚鑣。

五、國際因素

東歐劇變之後,時任南聯盟總統的米洛舍維奇拒絕西方的經濟誘惑,堅持維護原南斯拉夫的統一,造成北約決定徹底瓦解這個巴爾干半島上的強國。

北約對南聯盟採取經濟制裁和內部分化瓦解的策略,鼓動原南斯拉夫各個加盟共和國獨立。最終在西方不斷的沖擊下造成南聯盟分裂,由此南斯拉夫徹底解體。

由上可見,雖然南斯拉夫解體以及後來爆發的波黑戰爭和科索沃戰爭,都是因為民族矛盾引起的,但是民族矛盾之所以激化,還和上述幾個重要因素有關。

如今南斯拉夫已經成為歷史,作為前南斯拉夫主體的塞爾維亞,在外部勢力的干預下,卻依然面臨着分裂的危機,巴爾干半島依然埋藏衝突的種子。

來源:華人頭條

來源:木頭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