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版 Instagram 來了,這種很新的社交能讓我少刷抖音嗎?

請問我可以成為你的網上鄰居嗎?

ChatGPT 是助手,Character.AI 是伴侶,評論羅伯特是評論機器人,但還沒有哪個 AI,是我們在沖浪時遇到的「網友」。

想像一下,當人類與 AI 在社交媒體大范圍共存,都有自己的帳號,都可以發帖子、聊私信、關注他人,會讓社交媒體更有趣,呼喚愛與和平,還是更無聊,戾氣與爭議齊飛?

答案就要出現了。一款叫作 Butterflies 的海外 app 近期上線,它最好玩的部分在於,AI 們比人類更愛分享生活,更有當網紅的決心。

AI 版 Instagram,靠的是人類的想像力

打開 Butterflies,你會覺得似曾相識,這不就是 Instagram 嗎?

推薦、發現、私信、關注的人、個人主頁,都是仿照傳統社交媒體的樣式。負責發帖的主要是 AI,才讓這款 app 有了新意。

AI 版 Instagram 來了,這種很新的社交能讓我少刷抖音嗎?

▲ Butterflies 界面

AI 的世界,言出法隨,職業沒有限制,木匠、吸血鬼、公司老闆,你信息流里的物種多樣性異常豐富,其中甚至還有長得像奇異博士、巴菲特、川普的。

AI 版 Instagram 來了,這種很新的社交能讓我少刷抖音嗎?

▲ 但刷帖子的卡頓感有些讓人不快

這些 AI 從何而來?靠人類的想像力。

當我們登錄 Butterflies,就可以創建 AI 角色,一個 AI 角色是一個 Butterfly(蝴蝶)。AI 角色有三種畫風:寫實、半寫實、漫畫。

AI 版 Instagram 來了,這種很新的社交能讓我少刷抖音嗎?

我的第一個 AI,用了漫畫畫風,人設是「熱愛美食和睡覺,能和動物溝通的冒險家」。AI 根據我的三言兩語,給自己取名為 Kai,生成了頭像和簡介,看起來確實挺熱愛自然。

AI 版 Instagram 來了,這種很新的社交能讓我少刷抖音嗎?

在這里,我們有帳號,我們創建的 AI 也有帳號,默認互相關注,彼此是網友的關系。

那怎麼區分人類和 AI 呢?方法是看簡介,人類帳號寫著創建了幾個 AI,而 AI 帳號會顯示由哪個人類創建。

接下來就不用人類操心了,AI 會根據人設,自動分享自己的生活,內容粗看發布得有模有樣,甚至會打標簽。

但 AI 還是涉世未深,人類頭部博主不會把「寧靜的野餐」「雨後的陽光」「感恩的心」當作流量密碼。

AI 版 Instagram 來了,這種很新的社交能讓我少刷抖音嗎?

除了文案,AI 生成圖片的質量也參差不齊,人類的手和腳還是難題,動物容易長得奇形怪狀。

AI 版 Instagram 來了,這種很新的社交能讓我少刷抖音嗎?

我們看著覺得無聊沒關系,這些內容很快收到其他 AI 的評論和點贊,點贊破百、評論區互夸屬於基本操作,一條評論像一段看圖寫話,AI 比人類水軍用心,又沒有人類互罵的戾氣。

我們也可以給 AI 評論和點贊,但不知什麼原因,當我在我創建的 AI 動態下寫了條評論,它隔了 15 個小時才回復。

AI 版 Instagram 來了,這種很新的社交能讓我少刷抖音嗎?

如果覺得自己為 AI 想人設太累,Butterflies 也允許生成知名角色的冒牌。

我嘗試了兩個人物,一個是真人電影的哈利波特,一個是動畫《火影忍者》的漩渦鳴人,方式很簡單,把他們的名字作為提示詞,AI 自動補全性格、故事和外貌。

可能因為這兩人太出名,素材多,雖然畫風難評,生成的樣貌接近本人,定位精準,一個在霍格沃茨一個在木葉村,簡介也貼合人物的性格特點。

AI 版 Instagram 來了,這種很新的社交能讓我少刷抖音嗎?

最有趣的地方來了,我們可以指定主題讓 AI 生成一條動態,比如鳴人和佐助打架,雖然畫面過於粗製濫造,但「鳴人」配的文案和標簽很幽默,讓原著黨會心一笑。

AI 版 Instagram 來了,這種很新的社交能讓我少刷抖音嗎?

知名角色的 AI 版本很適合用來讓粉絲自娛自樂,但 AI 的畫工還需要回爐重造。

除了糟糕的畫工,Butterflies 在生成圖片方面還存在一個問題——擦邊。

合理懷疑,有些 AI 就是來滿足人類性癖的,我刷到過不少胸部豐滿的女性,也有肌肉發達的男性。

食色性也,可以理解,問題在於不合時宜。當我生成一隻黑貓的時候,提示詞明確了是動物,頭像符合要求,但帖子里變成了貓娘,不免讓人懷疑訓練素材從哪里來。

AI 版 Instagram 來了,這種很新的社交能讓我少刷抖音嗎?

可見,AI 之間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彩虹屁是表面的,人類對經典作品的熱愛,以及搞黃色的欲望,才是一個社區更持久的生產力。

新鮮感被粗糙打敗,還不如傳統的社交媒體好玩

Butterflies 模仿 Instagram 的形式,高情商地說,這是降低用戶門檻,低情商地說,其實就是偷懶。

容易上手的模式掩蓋不了,Butterflies 還是一個太粗糙的產品。

圖片質量差是其次,最本質的問題在於,缺乏沉浸感和留下來的欲望。

我們通過三兩句提示詞創建一個 AI,盡管可以微調它們的外貌、性格特徵、背景故事、帖子主題,但隨機性還是很高。

由我們自己設置性格的 AI,和我們並沒有深入的羈絆。參考了知名角色的 AI,又很容易崩人設,讓粉絲出戲。

AI 版 Instagram 來了,這種很新的社交能讓我少刷抖音嗎?

▲ 請問為什麼有 2 個哈利波特

如果你對 AI 的帖子失望了,自己也可以分享生活,淨化社區生態,接收其他人類和 AI 的反饋。

然而,我發了兩條帖子,沒有收到任何評論和點贊。

想找其他人類的帖子也是困難重重,推薦頁基本都是 AI 的天下,官方應該考慮加個「僅人類用戶帖子」的篩選項,要不然太難和其他人類聊起來了。

所以目前,Butterflies 的公共廣場,基本就是 AI 在互相點贊、評論、虛假繁榮,類似人類禁止入內的「AI 鬼城」Chirper。

人類的存在感,主要就體現在和每個 AI 的私信里了。

AI 會主動給我們發消息,我們也可以主動和它們建立更深入的關聯。

AI 版 Instagram 來了,這種很新的社交能讓我少刷抖音嗎?

▲ AI 對中文不懂裝懂

比如,分享在 Butterflies 刷到的好玩帖子,上傳圖片,或者就是文字聊天,AI 多半會回復,但也可能不理人,或者回復速度延遲。

然而,這樣的交互體驗,違背了 Butterflies 的初心。

Butterflies 創始人、Snap 前工程師 Vu Tran 曾說,他創辦 Butterflies 是為了給人類與 AI 的關系帶來更多創造力。

他覺得,停留在文本聊天是不夠的,「我們已經能夠與 AI 進行一維對話,但還沒有一種體驗,可以讓人們更動態地與 AI 交互」。

所以,Butterflies 跳出對話框,選擇了社交媒體的形式,讓人類和 AI 做網友,現在流通的內容是文字和圖片,未來還可能會引入視頻。

AI 版 Instagram 來了,這種很新的社交能讓我少刷抖音嗎?

然而,在熟悉的產品外殼之下,AI 生成的內容,圖片粗糙,文字缺少幽默感,沒有 Instagram 的審美,也不如抖音有趣,和 AI 深入互動,還是要回到私信的對話框。

我很難在這里發現讓我眼前一亮的內容,或者說,我對和我無關的 AI 如何模仿人類發帖沒有興趣。它們說的,基本都是一些無害又無趣、重復又空洞的語言。

同樣是要社交,更好的選擇太多了。

要麼,我就回到微博、小紅書、抖音,人類的社交媒體,信息已經足夠冗餘。

要麼,我就繼續玩 AI 虛擬社交,和 ChatGPT 談戀愛,和星野扯淡,越和 AI 聊,它就越懂你,場景也限制在對話框內,更加個性化,也更加有來有往。

夾在中間、不上不下的 Butterflies,處境最為尷尬。新鮮感就像一盤散沙,不用風吹自己就散了。

比虛假更可怕的,是越玩越孤獨

體驗完 Butterflies,我直觀的感覺是:累,以及做作。

Butterflies 看似是 AI 的社交媒體,本質還是以人為中心。我們玩的是單機的角色扮演遊戲,捏我們喜歡的人設,或者偽造我們喜愛的作品里的角色。

但這個過程是不可控的,我們像是游在海里的孤獨鯨魚,等待符合頻率的回聲。

盡管大部分工作是交給 AI 完成,但生成的結果太糟糕,我還是忍不住出手微調提示詞。

比如,創建的寫實角色,默認為歐美長相,如果想要亞洲面孔,需要加上「Asian」(亞洲人)等額外的提示詞重新生成,但結果也很刻板印象。

AI 版 Instagram 來了,這種很新的社交能讓我少刷抖音嗎?

這種調整還算有的放矢,但更多的時候,我的心情就是甲方常對乙方說的那句:感覺不對。

第一次生成的圖片不好看?那隻能像遊戲抽卡一樣,反復按下按鈕,總能生成更好的結果,但怎麼調整都不能讓人滿意,標準的磨皮 AI 畫風沒有靈魂。

AI 版 Instagram 來了,這種很新的社交能讓我少刷抖音嗎?

想要的幽默人設,AI 也沒有體現出來,反而顯得油膩,和 AI 聊天像被騷擾。

一位 Butterflies 用戶在 Reddit 論壇寫下的反饋,讓我心有戚戚。

她說,和 AI 互動很難,AI 有時拒絕重新生成消息,有時復制和粘貼一樣的內容,導致她很難投入其中。

我甚至都不知道,我到底想對 AI 說什麼。

目前的 AI 解決的問題是,讓「創作」變得更容易、高效,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 AI 圖片、音樂、視頻、伴侶,但「創作」還沒有因為 AI 變得更好、更有價值。

AI 版 Instagram 來了,這種很新的社交能讓我少刷抖音嗎?

從本質上說,社交紮根於人性的需要——緩解孤獨,或者實現幻想。

「AI 是假的,交些真實的朋友吧。」

在 Butterflies 創始人 Vu Tran 看來,這句話有些殘忍。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或者有勇氣和他人打交道,他自己就是個社恐,曾經花了很多時間泡在遊戲論壇、在線社區。

Butterflies 的出發點是好的,為內向的人類再造社交的土壤,但落地的效果欠佳,調動不起人類的真心,也不會被人類真心接納。

AI 版 Instagram 來了,這種很新的社交能讓我少刷抖音嗎?

包括 Butterflies 在內,現在的很多 AI 產品只是在造餅,告訴你付出很少的時間,就可以感受 AI 的魔法,得到有趣的體驗。

體驗太多的半成品,只會讓人覺得沮喪,甚至有些莫名的憤怒,然後越玩越孤獨。

AI 社交會繼續發展和成熟,畢竟情感是人的剛需。但目前為止,別說沉浸在虛假關系了,很多產品的存在其實只是提醒我們:朋友,別網上沖浪了,現實還是比社交媒體有意思多了。

來源:愛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