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公司主管因為 AI 幹掉了整個部門,然後他也失業了

最近,OpenAI 首席技術官 Mira Murati 回到母校參加訪談,一句話惹了眾怒。

一些創造性的工作可能會消失,但也許它們本就不該存在。

網友們生氣的原因在於,她無差別掃射了創意產業。被 AI 搶走飯碗更徹底的否定是,在座的各位人類壓根沒有上牌桌的價值。

別急,其實 Mira 還緊接著說了:「如果產出的內容質量不高的話。」這話聽起來容易接受了,優勝劣汰,願賭服輸,自古皆然。

一個公司主管因為 AI 幹掉了整個部門,然後他也失業了

然而,搞技術的 Mira 還是無法預測市場,人類未必輸在質量上。

現在很多創意從業者的處境是,被「便宜大碗」的 AI 搶占了工位,給 AI 生成的垃圾「去 AI 味」。

為 AI 打工,直到失業

寫手 Benjamin Miller,是其中一位為 AI 打工的人類。

他的前司負責給一家從事房地產、二手車行業的科技公司寫宣傳稿,他算得上是一個部門小領導,手下有 60 多名寫手和編輯。

2023 年的一天,公司為了用 AI 降低成本,推出了一套自動化工作流:上級把文章標題插入在線表格,AI 根據標題生成大綱,寫手們不必有自己的想法,圍繞大綱創作文章就好。

Miller 負責的,是整個系統的末端,在文章發表前進行最後的編輯。

一個公司主管因為 AI 幹掉了整個部門,然後他也失業了

系統還在升級。幾個月後,大部分寫手被辭退,因為公司的想法又變了——ChatGPT 可以直接寫完整篇文章,何苦由人類做中間商。

留下來的少部分員工被迫變了工種,負責給 AI 生成內容加點「人味」。

刪減、修改錯誤、去掉過於正式或者熱情的語言…… 對於 Miller 來說,為 AI 寫手收拾爛攤子的工作量比人類寫手多,同時又很重復和無聊,「我開始覺得我是機器人」。

人和 AI 的位置悄然倒轉:AI 負責創新,人類負責重復勞動。

公司裁人上了癮,2023 年初,團隊還有幾十名作者和編輯,到了 2024 年,只剩下 Miller 一個人,每天睜眼閉眼就是打開文檔修改 AI 生成的文字,再到 4 月,他也被公司辭退——這個系統已經不需要人了。

一個公司主管因為 AI 幹掉了整個部門,然後他也失業了

▲ 人類幹家務,AI 玩藝術. 圖片來自:ChatGPT 創作

寫手 Catrina Cowart 也做過類似的工作,但和 Miller 不太一樣,除了乏味,她還覺得「麻煩」和「可怕」。

讓 AI 讀起來更「像人」,並不是簡單的校對,而是要對整篇文章深入編輯。

刪掉 therefore(因此)、nevertheless(盡管如此)等不適合日常的華麗詞藻,只是 Cowart 的一小部分工作。

同時,因為 AI 會編造虛假信息,Cowart 還要反復核實事實,除了顯而易見的錯誤,AI 也會在那些不起眼的地方掉鏈子,讓人防不勝防。

這個過程比從頭寫文章還費時,但因為 AI 已經提前「寫」好了內容,Cowart 的工作從「原創作者」降格成了「AI 編輯」,接單平台提供的工資比以前更低了——從每個單詞最多 10 美分,到每個單詞 1 到 5 美分。

AI 比人類省錢很好理解,但為什麼要花費額外的功夫,給 AI 內容加點「人味」?

除了改善質量,讓閱讀體驗更好、被搜尋引擎抓取,這也是一個額外的商機。

一個公司主管因為 AI 幹掉了整個部門,然後他也失業了

一些寫手專門負責一件事:修改 AI 生成的內容,摸索怎麼不觸發 AI 檢測器,為反檢測 AI 模型和軟體出一份力,最終讓頻繁使用 AI 的內容創作者們為這些產品買單。

其中一個反檢測 AI 工具提出的口號是,「Make AI Write Like You」(讓 AI 像你一樣寫作)。或許未來,投靠矽基勢力,讓 AI 代筆將成為一件更加順利成章的事。

更快不代表更好,但總有利可圖

自從 ChatGPT 發布,總有樂觀的聲音說,由 AI 完成重復的、乏味的工作,人類就可以做那些更有成就感、更閃耀人性光輝的事情了。

但對於一些人來說,現實恰好是反過來的。AI 沒有讓人直接失業,但改變了他們工作的性質——更單調、更重復、更沒價值感。

這些職位的存在,也說明了一個事實:目前的 AI 還不一定能提供更好的內容,只是以更少的成本提供更多的內容。

AI 比人類便宜,又達不到人類的水平,於是公司們以比過去更低的價格雇傭人類,讓人類屎上雕花,榮光歸於 AI。

一個公司主管因為 AI 幹掉了整個部門,然後他也失業了

▲《紐約客》封面,諷刺 AI 產出垃圾

但雕花改變不了原來就是一坨屎的事實。Miller 在前司協助 AI 產出的內容,直到他離職也並沒有多少人看。

我製造了很多垃圾,這些垃圾充斥著網際網路,也摧毀了網際網路。

悄悄的他走了,正如他悄悄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人屬於社會動物,沒有比「不被看見」更具挫敗感的了。

給 AI 加點「人味」,粉飾一下錯誤,其實已經算有些良心。放下身段,批量快速產出,哪管洪水滔天,才能在 AI 時代攫取更多流量。

一個叫作 BNN Breaking 的新聞網站,從 2 年前開始,通過 AI 在短時間內發布了大量虛假信息。

之前它裝得很「正規」,自稱在全球都擁有資深記者,每月超過 1000 萬訪客。但仔細觀察會發現,BNN 的「記者」每分鍾發表多次長篇報導,網站的圖片是 AI 生成的,文章的字里行間是明顯的 AI 味。

一個公司主管因為 AI 幹掉了整個部門,然後他也失業了

其實,BNN 員工們主要是生活在巴基斯坦、埃及和奈及利亞的自由職業者,平時遠程工作,將其他媒體的文章上傳給 AI 改寫,每天產出數百甚至數千個故事。

這樣的產出模式當然伴隨著大量的錯誤,BNN 被大量投訴,罪名包括事實錯誤、侵犯版權、誹謗名譽、捏造專家引言等。

然而,就像當年的「內容農場」一樣,BNN 這樣的網站可以通過生產大量低質量的內容誘騙點擊,利用搜索算法賺到更多的廣告收入。他們的內容甚至一度被微軟的門戶網站 MSN 收錄。

巧了,因為 MSN 也在用 AI 取代編輯。

一個公司主管因為 AI 幹掉了整個部門,然後他也失業了

今年 4 月,BNN 已經停止發布報導並刪除了內容,網站也關閉了。但下一個 BNN 還會不會出現,還未可知。

更快不代表更好,但更快確實存在短期變現的價值。不需要人或者把人的價值壓榨到最低的產品,像水蛭一樣吸血,分享到不該屬於他們的蛋糕。

我們不是拒絕 AI,而是拒絕 AI 生成的低劣內容。AI 只是工具,而 AI 味代表的,是一種不尊重人類、也不好好用 AI 的逐利思維。

創造力總有出路

越是頻繁使用 AI 的領域,其中的人類可能越容易因為 AI 感受到危機感。

今年 2 月的一項調查里,研究人員分析了 2022 年 11 月 1 日到 2024 年 2 月 14 日自由職業平台 Upwork 的崗位變化趨勢,判斷哪些工作因為 ChatGPT 受到了負面影響。

結果發現,崗位數量下降幅度最大的 3 個類別是寫作(33%)、翻譯(19%)和客服(16%)。

一個公司主管因為 AI 幹掉了整個部門,然後他也失業了

▲ 圖片來自:bloomberry

這便是事實,確實存在一些簡單的文案工作,可以交給 AI 代勞。但在趨勢之下,也有積極掙脫困境的個人。

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

有些文字從業者站到行業頭部,有自己的議價權,同時也在學習怎麼更好地用 AI。

也有些文字從業者黯然離開,幫別人遛狗,學習怎麼修空調。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體力活暫時比辦公室案頭工作更安全。

一個公司主管因為 AI 幹掉了整個部門,然後他也失業了

▲ 一則非常有名的反 AI 廣告

可能最被動的,恰恰是那些幫助 AI 快速產出的「臨時工」,他們幾乎沒有選擇權,拿更低的工資,享受最小的成就感和安全感,等待被辭退的一天,也封死了創造力的出路。

第三國家的數據標注員們是這樣,去 AI 味的寫手們也是這樣,《大西洋月刊》將這些人稱為「AI 下層階級」。

一個公司主管因為 AI 幹掉了整個部門,然後他也失業了

我們無法站在道德制高點,何不食肉糜地指責他們的選擇。對於他們來說,為 AI 打工,只是當下養家餬口的一種方式。

但對於我們自己,或許不應該陷入等待被淘汰的境地。

真正使用 AI 的人會發現,我們平時用 AI 不像測評那樣,讓它做個題、生成個圖片、寫個小遊戲程序,大部分工作是無法交給 AI 全權處理的。

比如在我的使用過程中,更多是用 AI 了解某個陌生領域、陌生知識點,快速入個門,真的要寫些什麼,還得是自己來。

一個公司主管因為 AI 幹掉了整個部門,然後他也失業了

搜尋引擎騙點擊的文字、站在版權灰色地帶的歌曲、開屏的 AI 生成廣告,至少在目前,AI 在大多數領域,玩的還是沖量的遊戲。

生產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過剩了,網際網路已經變得太無趣了,但好的作品仍在等待它的作者,以及它的觀眾。

以前我們泛泛地說,不是被 AI 替代,而是被善用 AI 的人替代。

現在,這句話有了更具體的含義,不要恐懼和抵制 AI,不要成為被選擇的人,不要成為隨波逐流的人,不要成為被 AI 決定命運的人,而是保持好奇、興奮和謹慎樂觀,在我們自己所在的領域,堅持創作,努力創作得更好,時間會給出答案。

參考資料:
1.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40612-the-people-making-ai-sound-more-human
2.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technology/2023/06/02/ai-taking-jobs/
3.https://www.nytimes.com/2024/06/06/technology/bnn-breaking-ai-generated-news.html

來源:愛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