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幾天新版微信輸入法,我覺得微信里的 AI 體驗被低估了

微信輸入法自推出以來,憑借一貫的簡潔設計和易用功能,得到了廣大用戶的喜愛。

在上一個大版本更新中,微信輸入法新增的多端復制功能秀了一波技術實力,把大家習以為常的輸入法玩出了新的花樣。

最近,微信輸入法 Win、macOS 雙端迎來 1.2.0 正式版升級,引入了一個全新的功能——「問 AI」。

用了幾天新版微信輸入法,我覺得微信里的 AI 體驗被低估了

簡單來說,就是將當下最熱門的 AI 大模型與輸入法巧妙結合,讓用戶可以直接在輸入欄與 AI 進行交互。

雖然上新的「問 AI」功能,第一眼看來並不顯眼,但愛上微信輸入法,或許只需要這樣一個新功能。

簡單梳理「問 AI」的特點:

  • 基於騰訊自研混元大模型,輸入 = 號獲取答案
  • AI 總結源自微信讀書文庫,深度有餘,時效性較弱
  • 充當初步信息搜索工具,更像是在線百科全書助手
  • 不是文案生成工具,也沒有角色扮演能力

附上下載地址:https://z.weixin.qq.com/

聊天加上 AI,有什麼新體驗嗎?

提到 AI 大模型與輸入法的結合,你可能第一時間會想到讓 AI 幫忙組織語句,回復一些棘手的問題,比如同事借車、老同學借錢等經典難題。

然而,「問 AI」的重點並不在此,而是專注於「問」。

更新微信輸入法後,在設置中就能看到「問 AI」的開關,打開即可在輸入時調用。功能介紹非常簡單明了:輸入問題後按下 = 鍵,就能呼出 AI 為你解答。

用了幾天新版微信輸入法,我覺得微信里的 AI 體驗被低估了

舉個例子,假設你正在和朋友討論歐洲杯,突然需要解釋「越位」是什麼意思。這時,你只需在聊天框中敲下「越位 =」,AI 就會出現,並給出詳細的解釋。

用了幾天新版微信輸入法,我覺得微信里的 AI 體驗被低估了

你可以直接將 AI 的回答復制下來,也可以生成一張圖片,方便轉發給朋友。

這就相當於擁有了一位隨時待命,幫你解答疑惑的在線百科全書助手。每當聊天中遇到自己不甚了解的話題時,問 AI 就能幫你快速填補知識盲區,不用再因為一時詞窮而尷尬。

輸入法的核心在於打字,而問 AI 功能則是微信輸入法與微信讀書 APP 的一場「跨界聯姻」。

用了幾天新版微信輸入法,我覺得微信里的 AI 體驗被低估了

問 AI 給出的答案,基本都是從微信讀書豐富的文庫中提煉而來。這就讓問 AI 與我們熟悉的其他 AI 機器人有了一些本質區別。

為了更好地理解問 AI 的特點,不妨我們從它「不是什麼」的角度來看:

問 AI 並不是 ChatGPT。

相信大家使用 ChatGPT 最常見的場景,就是讓它幫忙生成各種文案,或者扮演特定角色,用特定語氣寫一段話,比如請假申請、演講稿或者公告。

但問 AI 無法作為文案生產工具使用。例如,如果你讓它寫一段話來哄生氣的女朋友,它只會根據微信讀書文庫中的交流技巧,指引你如何自己去寫,而不會直接幫你生成。

用了幾天新版微信輸入法,我覺得微信里的 AI 體驗被低估了

同樣,問 AI 也沒有像 ChatGPT 那樣的角色扮演能力,無法陪伴你長時間聊天,或者記住之前的對話內容來進行上下文交互。目前,它只能針對一個問題給出一次回答,這些都是問 AI 目前不具備的功能。

問 AI 不能取代搜尋引擎

雖然微信讀書的文庫內容讓問 AI 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但從信息面來看仍然比較片面,尤其在強時效性信息或者外文資料方面遠不及傳統搜尋引擎。

問 AI 的總結更像是知識的搬運工,把微信讀書文庫的內容打包壓縮送到你面前,所以不要指望它能做到像維基百科那樣面面俱到,更多時候只能充當一個初步的信息搜索工具。

不過,或許是因為微信讀書上的知識類書籍比較豐富,問 AI 在回答一些定義性或策略性問題時,不僅懂得回答「How」,也更擅長回答「How」。

例如,當我們詢問一些投資的概念、投資策略時,它能從相關書籍中提煉出頗具洞見的建議。

用了幾天新版微信輸入法,我覺得微信里的 AI 體驗被低估了

又或者我們在聊天中提及「配享太廟」,雖然我們能說出個大概,卻未必知道其真正含義。不用裝模作樣地瞎猜,只需輸入「=」號,問 AI 就為你展開從含義到背後歷史故事的解讀。

重點是,你可以將它的回答作為一個引子,點擊引用連結即可跳轉至微信讀書書源具體的章節,並且問 AI 所引用的段落也會有明顯的標注。

通過這種人機結合的方式,問 AI 會盡可能幫你更高效地找到想要的答案。

問 AI 不一定完全准確。

「幻覺」是目前所有 AI 大模型的通病,問 AI 自然也難以倖免。

在正常情況下,問 AI 可以正常地回答你所提出的問題,例如梳理小說人物的人際關系(這可能是它最擅長的任務)。

用了幾天新版微信輸入法,我覺得微信里的 AI 體驗被低估了

但如果你本身提出的問題就包含了錯誤的信息的話,那就會誤導 AI 的判斷,它不會主動糾正,而是會將錯就錯給出一個錯誤的回答。

用了幾天新版微信輸入法,我覺得微信里的 AI 體驗被低估了

又或者,沒有讓你吃石頭,或者給披薩塗膠水,但明明不存在的成都迪士尼,卻已經在 AI 的想像中生根發芽。

用了幾天新版微信輸入法,我覺得微信里的 AI 體驗被低估了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問 AI 的數學計算能力似乎也不太行,這或許是當前大多數語言模型的軟肋。因此,與其說問 AI 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全能選手,倒不如說它更像一個博覽群書,但不擅計算的文科生。

用了幾天新版微信輸入法,我覺得微信里的 AI 體驗被低估了

這里注意一個小細節,也許你會擔心在輸入法進行簡單數學運算時,會因為「=」號觸發問 AI 功能,但經過實測,不會觸發,一切照常無余。

極致簡單的 AI 交互

「問 AI」用了一個看似簡單的 = 號,帶來了目前最簡易的 AI 交互方式。所有操作都在一個文本框內完成,可謂簡潔至極。不過,為了避免誤操作,微信在使用規則上還是做了一些限制。通過不斷嘗試,我們發現了一些隱藏規則:

從最後一次退格或回車開始提問

問 AI 對問題的記錄范圍,是從你最後一次按下退格鍵或回車鍵開始,直到按下 = 號為止。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引入之前輸入的無關內容。

但這也帶來一個新問題:你在提問時,需要一個字一個字地把問題完整輸入,如果中途出現錯字,按了退格鍵,就會打斷問題的記錄。

答案生成最終以懸浮框的形式存在,主打一個隨時隨問,但懸浮框不光過小,還不太穩定,切個屏的功夫就會消失不見。這或許是簡化交互邏輯不可避免的代價。

用了幾天新版微信輸入法,我覺得微信里的 AI 體驗被低估了

並非所有軟體都支持問 AI

雖然在微信對話框、Word、PPT、Excel、備忘錄等文本編輯器中,都能直接呼出問 AI,為日常創作帶來便利。但在瀏覽器的搜索欄、地址欄,以及各種在線文檔頁面,均無法使用問 AI。

這對於像我這樣的重度依賴在線文檔的用戶來說,無疑是一個使用上的不便。

能以粘貼內容提問

我們使用搜尋引擎時,往往習慣於遇到不懂的內容,直接復制粘貼到搜索框中,然後按下搜索鍵。但在使用問 AI 時,復制粘貼的內容只需要按下確認鍵,就能成功喚起 AI。

用了幾天新版微信輸入法,我覺得微信里的 AI 體驗被低估了

問 AI 更適合在輸入文字時,突然靈光一現想要提問時使用,而不太適合用於復雜的信息搜索。它更像是一位隨叫隨到的答疑助手,而不是替代搜尋引擎的萬能工具。

AI 高端化,不如 AI「傻瓜化」

混元大模型的得意門生,不只騰訊元寶,還有微信輸入法。

根據官方的用戶協議介紹,問 AI 是基於騰訊自研的混元助手大模型,以此作為計算基礎。這其實與前不久微信讀書上線的「AI 問書」功能如出一轍,屬於是混元大模型的生態整合。

騰訊混元大模型則是基於深度學習的自然語言處理模型,通過大規模文本數據集進行預訓練和微調,並進行文本生成和語言理解等任務。

APPSO 之前在體驗微信輸入法時,基於九宮格等雙拼方案以及聯想輸入、模糊音處理等鍵盤常用功能,再加上與騰訊生態強綁定的拼寫 Plus 等功能,評價它是最適合微信的輸入法。

用了幾天新版微信輸入法,我覺得微信里的 AI 體驗被低估了

今天同樣的論斷也大致相似,問 AI 功能目前最大的作用還是服務於微信聊天。

隨問隨關的懸浮窗,堪堪夠用的信息量,問 AI 輕松、輕飄,就像是高手隨手拈來的一招,看似簡單,卻也一劍封喉,實打實地解決生活聊天過程中的搜索問題。

微信將 AI 大模型與輸入法結合,並非業內首創。

在去年的 WWDC 大會上,蘋果就發布了將 Transformer 模型與自帶輸入法相結合的功能,以提高輸入准確性。

另一家 AI 巨頭微軟也推出了與 Copilot 結合的 Swiftkey 輸入法,用戶可直接從鍵盤訪問微軟的 AI 助手,獲取快速答案和解釋,無需切換應用程式。Swiftkey 還支持 Copilot 智能撰寫功能,可以根據用戶需求調整語氣、長度和風格,旨在為用戶帶來更優質的輸入體驗。

用了幾天新版微信輸入法,我覺得微信里的 AI 體驗被低估了

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朱嘯虎前幾天提到,AI 技術的核心不在於技術,而在於用戶體驗。隨著 AI 大模型的火熱,各大科技公司正努力將其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

經過一年的發展,這一趨勢愈發明顯。

微軟在今年年初宣布了一項重大舉措,進一步推動 AI 的普及化——在 Windows PC 鍵盤上引入專門的 Copilot 鍵。這一舉動標志著 AI 正式成為個人計算設備的核心組成部分,而不再僅僅是一個可選功能。

用了幾天新版微信輸入法,我覺得微信里的 AI 體驗被低估了

而在剛舉辦的蘋果 WWDC 大會上,蘋果展示的 AI 戰略與之不謀而合。

表面上什麼也沒乾的蘋果,沒有拿出另一個 ChatGPT,只是將 Apple Intelligence 貫穿於搜索文本和照片、創建圖像、修正語法和拼寫、總結文本以及編輯照片等功能。

但這樣卻讓 AI 盡可能無聲無息地融入人們的生活,讓用戶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 AI 對用戶體驗的改變,而無需明確感知其背後的運行原理和具體技術。

作為人們必須接觸的工具,輸入法的 AI 化可謂是一個重要的普及點。問 AI 功能讓提問變得更加簡單,一鍵式的體驗降低了使用 AI 的門檻,提高了人們使用 AI 的頻率,進一步普及了 AI 體驗。

在內容生態的構建上,騰訊元寶與微信輸入法/微信讀書的分野也截然明了,形成了各有側重的特色。

用了幾天新版微信輸入法,我覺得微信里的 AI 體驗被低估了

時效性極強,高質量的公眾號文章內容成為哺育騰訊元寶的肥料,構成了後者區別於其他大而全 AI 助手的獨特優勢。而微信讀書和輸入法則依託於書籍生態,追求的是權威性和可靠性,而不是單純的實時性。

我們總愛談論 AI 在大模型時代的下一個入口在哪里,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腦機接口、或 AI 智能體,這場技術潮汐給出了太多答案。

在這些答案當中,也許輸入法可能不是最耀眼的,但一定歸屬於最實用的那批,而微信輸入法已經先行一步。

正如著名科技評論家 Kevin Kelly 所說,真正的科技應該是看不見的、無形的。

AI 已經過了爆發點,正朝著普及點轉變。相信在未來,我們會看到更多像輸入法這樣習以為常的產品通過 AI 化,帶來更多不一樣的產品形態,豐富我們的體驗。

用一句金科玉律來總結: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的才是好貓。對於 AI 來說,不管技術如何,真正改善用戶體驗的才是好產品。

作者:黃智健、莫崇宇

來源:愛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