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在巴西 「他們死也死在巴西上了」

本世紀初,大批華人來到聖保羅,他們賣的都是低端商品。這些東西物美價廉,巴西人喜歡,他們不還價就買走了。高額的利潤吸引了華人商販。

華人在巴西 「他們死也死在巴西上了」

25街有上百家商舖,眾多華人在此聚居、經商。除商品批發外,華僑們還在此區域開設中文補習班、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旅行社、診所、網吧、電腦修理行、美容美發店等各色服務行業,逐漸形成了一個應有盡有的華人圈。

一份在巴西調研的國內報紙這樣總結在巴西華人的生存故事:1、沒有國內壓力大;2、這里的華人普遍富有;3、經常會遇到敲詐勒索。4、不一定要入巴西國籍;5、懷念自己的家鄉與親人。

對於華人來說,最擔心安全問題,他們有錢後第一件事就是搬離距離貧民窟較近的公寓,在里約市的新區買房。雖然這里房價非常高,一套150平米裝修較好的公寓需要500萬雷亞爾。華人還是很喜歡原因只有一個——保安十分嚴密,乘車進去要「過三關」。「巴西貧富差距太大,住貧民窟的人口眾多,如果太有錢便容易招來不必要的麻煩。在這里平民都可以買槍。

華人在巴西 「他們死也死在巴西上了」

張大姐來自浙江,她在這個市場開了一家手機殼商店。今年50多歲的她在巴西已生活了近20年時間,她的家人也早都搬到了聖保羅居住,早已適應了這里的節奏。不過張如芳至今她還沒有獲取巴西國籍,張說,「畢竟我是中國人,每年都要回國一兩次。」當然,不願加入巴西籍還有深層次的原因,張如芳對巴西政府和當地人心存戒備,畢竟華人在這里雖然普遍有錢,卻需要飽受敲詐勒索、人身安全等諸多問題。張如芳表示:巴西華僑約有二十萬,這些人大部分從事貿易生意。巴西華僑比較富有,但同時也存在一個現象:藏富、低調、謹慎。華人出入大多都用普通的車款,沒有看到奔馳或寶馬之類的座駕,但他們卻有另一項特別需求:車輛皆需防彈。

「來25街的華人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一無所有,來這里搏命的人。一種是有一定經濟基礎,想來巴西創業的人。」

華人在巴西 「他們死也死在巴西上了」

前幾年,吳昭孝夫婦在這個市場的黃金地段擁有6個舖位,經營太陽鏡、運動鞋和服裝的批發和零售。每個月,都需要從聖保羅進幾大箱貨物。

但是最近幾年,在「進口商品市場」里,往昔紅火的景象不存,週末客流還算多,平常則是門可羅雀,偶爾來的客人,也是問價的多,真正掏錢購買的少。吳昭孝對此看得很開:「做生意這個事情有高有低。前些年好掙錢,這些年不好掙,那就當給自己放個假,輕松輕松。」

從去年開始,吳昭孝已經把大部分攤位盤給別人經營,自己和老伴只留了一個攤位,收租成為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

巴西各色的警察會以商品是冒牌貨為由,向華人商販「敲竹槓」,有時候還會沒收新僑的貨物。如果你沒有耐心和他們周旋,你可能就會被送到監獄。

華人在巴西 「他們死也死在巴西上了」

一些國內的「80後」、「90後」因為從小在父母的呵護中長大,很難適應25街的環境,很多最終放棄了在巴西創業。華人創業是艱難的,守業也同樣艱難。剛到聖保羅,很多華人資金不足,只能靠擺地攤先積攢實力。等到手頭的錢可以購買25街店面時,他們就可以松一口氣,但他們的時間更加難以支配。很多在25街的新僑都是開夫妻店,他們並不放心讓巴西人管錢。

華人在巴西 「他們死也死在巴西上了」

於是,除了法定休息日,很多新僑都要耗在店里。長期與低廉劣質、味道極重的小商品打交道,有些商販還患上了呼吸道疾病,不得不回國內接受進一步治療。

談起巴西的發展機遇,華商們都會感慨包容的社會、廣闊的市場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為他們事業創造的有利環境。然而,機遇往往與挑戰並存。自2015年年底以來出現的巴西經濟下滑,就讓大部分華商遭遇了罕見的沖擊。

華人在巴西 「他們死也死在巴西上了」

2018年以來,巴西經濟一路走低,不少華人面對暗淡的市場不知該何去何從,但是很少有人會放棄,既然來到了巴西,就沒想過再一無所有地回到家鄉,這里留下了我的青春,所以我要在巴西一直奮鬥下去。無論身在何種處境,他們始終懷揣希望,積極尋找出路,絕不輕言放棄。

在巴西的華人,來到這里就是要奮鬥、要掙錢,在滿足生存需要之後,還要追求衣錦還鄉。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卻匯集於聖保羅25街,這座城市給予他們財富,也帶給他們淚水。他們的故事只是中國萬千在巴西華商的縮影,他們在這里奮鬥,在這里掙扎,也在這里成功。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巴西華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