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中產何以維持有趣靈魂? (2)

我們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竹堂寺里看梅花;相比之下,英國中產之家開門就三件事:咖啡美酒和袋茶,然後翹首太陽曬成蝦(沒辦法,只要出太陽,就是英國的非法定節假日,大大小小抓住哪怕午休或者茶歇時間,脫了能脫的,一水兒跑到公園里攤在草地上狂曬,偏偏又曬不出他們夢想的巧克力棕或者蜜糖色的皮膚,反而粉紅一片好像一群才蹦出開水的蝦)。

先說酒,總共6600萬人口的英國目前仍有超過6萬家酒吧在運營,2018年啤酒總體消費量是310萬升,70%的人口每週最少喝一次啤酒或者杜松子酒。而紅酒、白酒的愛好者超過6成,對GDP的貢獻是173億英鎊。因為經濟的原因,酒的消費量這些年還是小有下降的,但咖啡愛好者卻逐年上升。2018年他們每天要喝掉9500萬杯咖啡,價值91億英鎊,而跟咖啡相關的GDP貢獻是177億英鎊;其中6成半是在家里喝的。在咖啡協會2018年對2000人的調查中,有1/3受訪者表示從來不喝咖啡,但6%的人每天喝6杯以上,總體衡量下來,平均每人每天2杯咖啡。

不過,這些數字還是扛不過他們的最愛——茶,以200毫升為一杯的計量單位,英國佬每天喝掉1.65億杯茶,全民84%的人口每天飲茶,而58%的人每天飲茶量在2-5杯之間(2017年),10%的人每天喝茶6-10杯,市場總價值是7.48億英鎊。對了,多達96%的飲茶者選用茶——包!

上面的數字大概可以勾勒出一個每天早上和中午各來一杯咖啡,晚上2杯啤酒(下班得去遛酒吧),白天還得喝4-5杯茶,灌了一肚子水的中產者,一日三餐吃什麼啊?此時掌聲感謝來自英國肯特郡的三明治伯爵(真的有這個人, 約翰·蒙塔谷,第四代三明治伯爵)1762年發明了這種便利食物,全國2017年的三明治銷售量達80億英鎊,一半的英國人早餐、午餐和下午茶都吃三明治,還有37%晚餐也吃三明治,可愛(lian)的英國人還有每年一度的三明治節(5月19-25日),頒發多達15項的三明治工業和市場大獎。

「……!」

英人習慣簡食,見天兒吃吃三明治打發胃,順便看各種美食節目養眼睛(隨便搜一下維基,英國不同的美食節目有89個頁面,每週美食節目時間多達434個小時,所以「小報」說:英國人看得越多,做飯越少……);飲,則要豪,除了白水,每天怎麼也得來八九杯咖啡、茶和酒;也難怪街上行色匆匆的英國人不是拿着外賣咖啡杯,就是握着自帶的咖啡杯,當然,杯里可能是茶。

已經如此「無趣」的人生了,英國中產又偏好上了素衣。男人一水兒襯衣+西裝,或者T恤+運動裝,冬天加一件黑大衣一條圍巾算數;女人倒是可以多套裙裝,但顏色大多是中性或者冷色,黑白灰褐深藍深綠赭紅,精心配個不打眼的項鏈和戒指,淡妝,就已經是很講究的了,不信去看看私立學校風華正茂的小女生們,配blingbing(嘻哈文化里閃亮且浮誇的配飾)的鞋飾或者粉紅書包的大部分都是國際生,小男生們還能見點亮色,女生簡直全靠一張臉上的膠原蛋白照亮人眼。難怪英國針對中高端人群的服裝品牌每年的櫥窗看起來都很雷同,就那麼幾種顏色,最簡單的設計,然後,就game over了。

也許是太素太內斂了,代表田園風格的小碎花其實在中產階層特別流行,比如Cath Kidston和Liberty,前者妥妥是最愛的服飾品牌,後者作為中產捧場的百貨店流行了百年以上。另一個悶騷圖案,當然是從19世紀以來就開始流行的各種蘇格蘭格紋,從家族到名校再到社團或者樂隊,自有的格紋也是英人大愛。好在碎花和格紋作為小飾品,不僅壓得住「素衣」,還能給愛陰不愛晴的英倫添一抹亮色。

就時尚而言,簡單的衣飾更能避免出糗,畢竟現在英國社會極其多元,且國際化,不同的民族以及國別各有自己的時尚。第14任尼古拉斯·培根男爵曾有過這樣的教訓:他應邀去參加攝政公園里舉辦的印度婚禮,到了脫鞋走地毯時,才發現所有人都穿了紅襪子,或者乾脆光腳。當然,他的黑絲襪讓他感覺「自己整晚都成為了目光的焦點」(多半是他的自我審視)。

其實,大多數嘉賓也許還看他學時尚呢,不過這番描述倒也符合英人對自己特別毒舌、負容忍的特性。從那以後,他把所有的襪子都換成紅襪子,好在紅襪子和黑皮鞋倒是與黑、灰西裝百搭。不過,身為英國皇家園藝學會主席和國民信託副主席,又是現世僅存的不到10個住在祖先老宅子里、擁有數百英畝土地的大地主,伊頓的教育背景可以妥妥地把尼古拉斯男爵釘在精英階層,早超越了中產之上。(園藝和國民信託倒是龐大的英國中產的兩大心頭好。)

LV早已被老中產們棄之

有事沒事就去前殖民地過過旅遊癮

閱讀是英國中產維持身價的一個積極途徑

也許是有着較長的歷史以及祖上曾經富過(那麼多的殖民地和現在碩果仍存的英聯邦),回看曾經的花開花落、樓起樓塌,英國人額外偏好「低調」。比起「人頭濟濟」的牛津街和新老邦德街,老英國中產更喜歡聖詹姆斯大街附近的各種老牌英國和歐洲品牌,這里的店舖門面低調,顧客稀少,櫥窗陳列也不講究花哨,但國際遊客極為稀少,甚至遊客們望向店里都能感到靜謐到幾乎有些壓抑的氣氛,非常俱樂部的感覺。

我知道有幾個老紳士用的從皮包到手杖都看不到品牌標識,但產品是終身免費保養和保修。本着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賺錢原則,可想而知這些商品價格不菲。但用我小人之心去度他們君子之腹,他們也多少得意於店員會記得或者能查到每個顧客的名字,到保養時會打電話來幫着預約,甚至保養後會幫着約車送到旅館或者家里的個性化服務。另外,這些很英國、甚至很家族的手工式品牌有助於他們區別於各類新富。

其實在英國國民信託的很多大宅子里還能看到上世紀老舊的路易威登的皮製旅行箱,但LV已經被新一代富人鎖定,逼得老中產們不得不棄之。聽起來是不是很過氣?英國人就是這樣,抱殘守缺,偏安一隅,島國嘛。

一脈相承的中產們現在仍活在這種幻相里面。如果套用人生七件事來表明中產的程度有多資深,大概會是養娃、旅遊、娛樂、體育、閱讀、健康和興趣。養娃,要麼擠入私立學校交高昂的學費;要麼參與免費的公立教育,但爭先恐後補英鎊給課外的樂器、體育、外語、戲劇、繪畫各種俱樂部。

旅遊,短到週末,長到暑假,只要是假期,英國人就像家里有鬼一樣非要蜂擁着逃出去,歐洲、亞洲、非洲、美國、澳洲都是中產大愛,有事沒事就去前殖民地過過癮。當然現在遠東正熱,雖然英國佬更多的是行動的矮子,會花很多時間去搜各種新聞滿足自己對遠東的想象,然後,又改去當年排排坐、分果果的海上霸友——西葡兩牙英國後花園了。

娛樂項比較廣,男人是看球!週末攤在沙發上看足球、橄欖球、網球、板球、高爾夫、曲棍球,誰讓英國發明了那麼多體育項目,但又都玩不過呢,正好釋放一下雄性激素;女人比較多元,翻看一下家里各種會員卡,大英博物館、V&A博物館、全英美展會員、皇家歌劇院……隨便挑一場歌劇、音樂劇、古典樂、美術展,電影也可以看,與好友們約當然選《波西米亞狂想曲》而不是《一個明星的誕生》,更符合品味,渾忘了其實當年的爵士樂、搖滾樂也只是那時代的流行樂。

體育和健康,相關也不相關,男人們看完球,挺着肚子,忙着跟好友們約着下場;女人們除了慢跑,還能通過買綠色食品和素食來表示對家庭的支持和對寵物、體重、孩子和男人(這4項順序不要錯)的控制。

閱讀,從訂閱《經濟學人》到讀書俱樂部,閱讀一定是英國中產保持自己不斷學習、維持身價的一個積極途徑。比如英國有世界上最著名的高質量報紙和期刊,還有令人眼紅的圖書市場,去年僅圖書銷售額就達到16.3億英鎊,銷售1.99億本,持續4年上漲,這些還只是新書的銷售,不包括電子書和慈善商店的二手書。而換季給慈善店捐衣物,但每週去轉一圈買回小物件,也是中產用來消磨時間並自我感覺良好的一個有效的治癒過程。

說到底,以上所有這些都是英國人所謂的想維持一個有趣靈魂的藥方,這比什麼都讓英國中產們更有歸屬感。又或者,也像各國的中產階層一樣,除了財富的穩定,文化和社會的辨識度才更能讓他們儘量減少階層下行的擔憂,並提高上行的信心?可憐的英國中產們!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