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華人恐慌的新西蘭性教育,你該知道的都在這了

想必最近身在新西蘭朋友的微信圈里,都見到一份《停止在新西蘭學校進行跨性別(Transgender)教育》的請願書了吧?

在目所能及的各種華人輿論平台上,華人家長的反應可以用激烈,甚至是「恐慌」來形容。一些家長認為,這樣的教育內容會導致孩子的性別意識錯亂,或明確表示拒絕同性戀教育進入課堂,甚至與工黨政策扯上了關系。

那麼這份請願書中講的真是這些東西嗎?

1

請願書里請了什麼願

我們先來看看新西蘭議會網站上的原文內容吧。

引起華人恐慌的新西蘭性教育,你該知道的都在這了

1月29日,名為Helen Houghton的人士在新西蘭議會網站上發佈請願書,要求新西蘭眾議院敦促教育部刪除性教育中關於性別多元(Gender Diversity)的教育。在原因中她寫道:

「我相信教師已經被要求為所有學生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不論他們是什麼種族、宗教、語言、殘障與否、性取向。課程大綱沒有要求教師專門教授有關少數族裔的內容,所以為什麼要專門教授性別多元?我認為通過公共教育與法律政策把性別不一致(Gender Discordance)視為正常、予以支持,會讓兒童和家長感到困惑。」

引起華人恐慌的新西蘭性教育,你該知道的都在這了

簡單說來,她的觀點中有兩個關鍵點:

1、不要在課程中專門提及性別多元的內容;

2、性別不一致不應被視為正常的表現。

想要評判她所提及的事實與觀點,那麼我們首先需要釐清其中涉及的幾個關鍵概念:在請願書標題中出現的「跨性別」、原因中出現的「性別多元」和「性別不一致」。

「東成西就新西蘭」(ID:learnforkids)就此采訪了奧克蘭大學性別與教育研究博士生崔樂,請他從專業角度來幫我們梳理相關概念及本次事件的來龍去脈。

引起華人恐慌的新西蘭性教育,你該知道的都在這了

奧克蘭大學性別與教育研究博士生崔樂

跨性別

「跨性別」是一個性別認同范疇的概念。崔博士介紹說,新西蘭教育部對「跨性別」做過專門的解釋,指的是自我認同與生理性別不一致的情況。比如生理性別為男,但自我認同為女。

與之相反的是「順性別」(Cisgender),即自我認同與生理性別兩相一致。

性別多元

我們先來解釋一下「性別」的范疇,它包括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兩方面。

生理性別是基因、染色體、性器官等范疇的性別概念,人的生理性別類型包括:男性、女性,以及間性。

社會性別包括人的性別自我認同,以及性別氣質與性別表達。

請願書中提到的性別多元的體現包括:

1、性別自我認知與生理性別不同的「跨性別」、「順性別」;

2、不符合主流性別規范的性別氣質與表達,如陰柔的男性氣質、陽剛的女性氣質。

性別不一致

「『性別不一致』常常是一種暗含歧視和病理化意味的描述。」崔博士說:

「『性別不一致』預設了人的生理性別、社會性別與性傾向應該是保持一致的。比如,你的生理性別是男,那麼你的性別自我認同也應該是男,表現出的氣質就應該很陽剛。傳統的性別規范往往在生理性別、社會性別、性傾向之間建立關聯,預設每個人都應該是異性戀、應該符合主流性別規范,這是值得去反思批判的觀點。」

通過這些概念解釋可以明顯看出,請願書中的第二個原因,認為「性別不一致」是不正常的表現,這種觀點毋庸置疑是錯誤的。

同樣,令一些華人家長恐慌的「同性戀進課堂」的問題,跟請願書中內容並不直接相關。

同性戀

同性戀指的是人的性傾向,如果你的欲望對象跟你的社會性別是同一性別,那麼你是同性戀,如果你的欲望對象跟你的社會性別不同,那麼你是異性戀。請注意,這里指的是社會性別,而不是生理性別,也就是說,人在心理上所接受的性別。

比如,社會學家李銀河曾坦陳,在王小波去世之後,她與一位生理上的「女性」相戀。這位「女性」是跨性別人士,「她」在心理上認為自己是男性,性傾向為女性。因此,李銀河和她的伴侶,兩個人實際上都是異性戀。

2

性教育到底在教什麼

搞清楚這幾個概念之後,我們接着來看請願書中的第一條,「是否在課程大綱中專門傳授社會性別多元化的內容」。

說實話,最初在朋友圈看到這份請願書的內容,我有點疑惑。難道是因為教育部要頒布新的性教育課程了?但實際上並沒有。

崔博士介紹說,目前新西蘭性教育相關內容最新的變動是2015年由新西蘭教育部頒布的官方政策《性教育:校長、董事會與教師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在這份《指南》中包含了性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學中的地位和具體內容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指南》中使用Sexuality Education這個詞匯,因此它所涉及的不只是生理性教育,還包括社會、心理、情感、精神等不同方面。

引起華人恐慌的新西蘭性教育,你該知道的都在這了

目前,請願的Helen Houghton女士尚未接受媒體的采訪,據崔博士分析,她的訴求應該指向的就是這份《指南》。也就是說,由頭是一則多年前的舊事件。如果說華人家長已經憂心忡忡了,那我只能不太厚道地再「添油加醋」一把——孩子在學校里接受這一政策指導的性教育已經有三四年時間了。

引起華人恐慌的新西蘭性教育,你該知道的都在這了

但是,放寬心,真的不必恐慌。

《指南》中明確指出,新西蘭性教育在課堂內外兩個領域同時開展。在課堂之內,性教育是以課程體系(The New Zealand Curriculum)中「健康與身體教育」的方式來傳授的。

《指南》中將課堂內性教育大致分成小學低年級(第1-3年級)、小學高年級(第4-6年級)、過渡期(第7-8年級)、初中(第9-10年級)、高中(第11-13年級)幾個教學階段。

引起華人恐慌的新西蘭性教育,你該知道的都在這了

就拿小學低年級來說吧,《指南》上寫道:

1、性教育在此階段應該聚焦於學習發育、發展、人的身體、友誼和家庭關繫上。

2、建議在整個學年的學習中,融入對於身份、個人健康、身體部位和家庭的討論。

如果這樣的表述你還是認為有點抽象,那麼我們再去課程體系(The New Zealand Curriculum)中尋找更具體的教學內容。(對新西蘭課程體系不瞭解或感興趣的讀者,請點擊回顧:沒有課本和期末考,這樣的新西蘭教育竟然排名世界第一?)

引起華人恐慌的新西蘭性教育,你該知道的都在這了

我們同樣以第1-3年級為主的Level 1為例,課程體系中Level 1的「健康與身體教育」里寫到了很具體的內容,與性與性別直接相關的目標包括:

1、認識身體,並且瞭解生長發育中的身體變化;

2、明確身體哪些部位是別人不能碰的,明白尊重的重要性;

3、能夠描述不同的家庭類型,描述自己和自己的家庭;

4、勇敢地面對霸凌與性騷擾等等。

隨着年級的增長,性教育課程中會有更深入的內容。崔博士說:從各個階段的課程上看,都是在遵照《指南》所倡導的性教育宗旨:

那就是支持和認可學生中的多樣性,鼓勵學校質疑性別刻板印象,以及性文化中的預設。認可不同性與性別身份的人的平等權利。

「如果像請願書中所言,刪掉教育資源網站Te Kete Ipurangi(TKI)上關於支持LGBTIQA+學生群體的內容,或者《指南》中刪掉關於『性別多元』的字眼,這顯然與性教育的宗旨相違背。」

引起華人恐慌的新西蘭性教育,你該知道的都在這了

除此之外,華人家長中還有一個較為普遍的疑慮:

如果在學校教育中強調性別多樣化,是否我的孩子會因此改變性取向和性別認同?

當然不會!

崔博士對此解釋說,跨性別在整個人群中的占比其實是非常少的,「有統計顯示,跨性別群體在整個歐洲人口中占比只有0.3%,在美國占比0.5%左右,很可惜中國的相關數據還不完善。」同樣,家長更不用為孩子因教育改變性取向和性別認同而擔憂。

盡管學界對同性戀的所謂成因還沒有定論,但通常認為先天、後天因素都有,並且不能靠後天的外力強制改變。

3

教育部的回應

截至今天(3月7日),這項請願已經獲得了超過38000人簽名聯署。本地英文媒體Newshub用suspiciously high來形容這一數字:

「對於一個小國家來說,這個數字高得不可思議。」他們猜測很多支持可能來自海外。

引起華人恐慌的新西蘭性教育,你該知道的都在這了

「目前尚不清楚聯署的種族構成。但在新西蘭學界,大家並不知道這一事件已經在華人群體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崔博士說,「但華人群體的反應並不意外,在世界各地關於性教育與同性婚姻的爭議中,華人群體的主流觀點常常是偏保守的。」

「在全世界范圍來看,新西蘭的性教育體系是很先進的。加拿大、美國、英國也很領先,相比之下,美國比新西蘭更是向前走了一步。美國加州要求所有公立學校將『LGBT的歷史與社會貢獻』納入小學、初中、高中的歷史與社會科學課程中。而新西蘭在相關內容上更多是建議性的。而且關於新西蘭的《指南》,也有學者批評說,雖然它明確提出了平等、多元的價值觀,但它在教學體系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比如沒有對教師進行相應培訓。」

引起華人恐慌的新西蘭性教育,你該知道的都在這了

關於這次爭議,新西蘭教育部採取了低調的冷處理策略,僅在3月4日於Facebook官方主頁中發佈了一條消息,介紹了新西蘭性教育的一些要點:

引起華人恐慌的新西蘭性教育,你該知道的都在這了

1、《指南》和TKI上關於支持LGBTIQA+學生群體的內容是教育部製作的兩部性教育重要資源。同時,教育部指出:

這些資源非常重要,有效的性教育可以創造積極的環境和態度,並幫助學生和他們的同齡人(不論文化、性別)建立相關技能與關系。

2、學校每兩年審查一次自己的健康課程。如果您對孩子的學習內容有疑問,請與您的學校聯系。

3、家長和學生可以隨時選擇退出任何性教育內容的學習。

引起華人恐慌的新西蘭性教育,你該知道的都在這了

多元、尊重與公正一直是新西蘭引以為傲的社會價值觀,作為其中的一部分,性教育同樣在倡導平等與批判保守中不斷推進。我們每一個人,都在這個曲折前進的過程中接受了洗禮,也讓更多人獲得了自我表達與身份認同的權利。

去處矇蔽,理解自己,也理解世界,這正是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每個人都有價值判斷並做出選擇的權利,但前提是先瞭解清楚事實真相。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無厘頭小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