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歲年輕人聽力如老人,專家建議 持續聽歌不能超過 1 小時

23 歲年輕人聽力如老人,專家建議 持續聽歌不能超過 1 小時

3 月 3 日是全國愛耳日。如今,戴上耳機,調大音量,聽着自己喜歡的音樂,已經成為許多年輕人的慣性動作。然而,這一看似習以為常的做法,卻隱藏着不可小覷的健康隱患。日前,世界衛生組織發佈消息稱,目前全球有約 11 億年輕人 ( 12 至 35 歲之間 ) 正面臨無法逆轉的聽力損失風險,個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 ( 例如用手機聽音樂 ) 是造成風險的重要原因。

記者走訪深圳多家醫院,從多位耳科醫生處獲悉,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出現聽力受損的症狀,原因大多與長期佩戴高分貝音量耳機有關。專家建議,年輕人不應長時間佩戴耳機,耳機分貝不應超過 60 分貝,且持續時間不應超過 1 個小時。當出現輕微聽力受損時,需盡快就醫,早診斷早治療。

23 歲年輕人聽力如老人

在廣州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23 歲張小顏(化名)剛檢查完耳朵,對着就診報告上的 ” 突發性耳聾 ” 幾個字,她感到很郁悶。醫生給她做的聽力測試顯示,其聽力損失達到 50 分貝,日常交流可能聽不清對方講什麼,聽力如老人,相當於中等程度的聽力損失。據醫生診斷,這與她常年持續性高分貝戴耳機有直接關系。

張小顏坦言,自己的生活不能沒有耳機,上班戴着聽歌,下班戴着追劇是日常動作。晚上聽音樂不小心睡着了,導致手機播放到沒有電自動關機,也是偶有發生的事。對於她而言,一天下來,累計戴耳機的時間達到六、七個小時。最近,她時常覺得自己耳朵嗡嗡作響,耳朵發脹,便來醫院就診。

事實上,像張小顏這樣年紀尚輕就有聽力損失的現象並不少見。2 月 12 日,世界衛生組織發佈消息稱,目前全球有約 11 億年輕人 ( 12 至 35 歲之間 ) 正面臨無法逆轉的聽力損失風險,個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 ( 例如用手機聽音樂 ) 是造成風險的重要原因。

10 個病人超 3 個是年輕人

2 月 28 日,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候診走廊,有不少等待檢查聽力的年輕人。” 近年來,年輕人出現聽力受損的情況多了起來。”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苗北平告訴記者,在他就診的患者群體中,年輕人占據的比例明顯增高。以前 10 個患者中,可能只有兩三位是年輕人,現在 10 個中可能有四五個。生活壓力過大、耳朵持續處於高分貝環境、不注意用耳衛生等都是患病原因。其中,因個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導致聽力下降,占據較高比例。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王永生從醫 23 年,從日常的出診情況看,也發覺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出現了聽力受損的情況。” 每天看 10 個病人的話,有 3 個或以上的病人都是年輕人。” 王永生說。他強調,年輕人長時間高分貝戴耳機聽音樂,以及經常熬夜是導致聽力受損的兩大主要原因。

記者觀察到,在公交、地鐵、商場等人流量較多的公共場所,年輕人佩戴耳機是一個普遍現象。苗北平表示,當外界環境過於喧鬧時,許多人會自覺將聽力設備音量調高,渾然不知聲音分貝已經達到可以破壞神經細胞的程度。此外,還有不少患者有睡前聽音樂的習慣,有時候人睡着了,音樂還在播放,導致耳朵長時間暴露於高分貝環境中。” 研究表明耳朵暴露於 60 分貝的環境中,持續 1 個小時以上,就有可能造成永久性聽力損害。” 他說。

” 現在年輕人經常熬夜對聽力也是很大的傷害。如果我們長時間熬夜會導致小血管痙攣,聽覺感受器需要毛細胞供氧,如果血管痙攣,會導致血流減少,從而產生供氧不足的現象,最終導致毛細胞損害,毛細胞損害是不可逆的。” 王永生介紹。

儘量別在嘈雜環境中戴耳機

苗北平建議,要想避免聽力受損的情況,年輕人應儘量減少佩戴耳機的時間,並且音量不應超過 60 分貝,持續時間不應超過 1 個小時,儘量別在嘈雜環境中戴耳機。

在休息方面,王永生建議,應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切勿經常熬夜,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若是長時間接觸機器轟鳴、車間喧鬧等嘈雜環境中的人群,應在 3 到 6 個月便檢查一下聽力,確保聽力無受損情況。還要避免使用應用耳毒性藥物,例如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此外,需儘量避免用耳勺等硬物經常掏挖耳朵,這樣容易碰傷耳道,引起感染、發炎甚至弄壞耳膜。

” 如果發現自己出現了耳鳴,聽力下降等情況,最好在 3 天之內治療,效果最好。若是拖得時間越久,治療效果越差。” 王永生說。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深圳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