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人體最怕堵的血管50%中風都跟它有關

頸動脈是一個流向大腦的血液通道,如果它變窄了,大腦就可能因此缺血,引發腦卒中(又稱「中風」)。

臨床上統計,近半數中風都與頸動脈狹窄有關;45歲以上中風患者中,頸動脈硬化斑塊檢出率達76%。

頸動脈,人體最怕堵的血管50%中風都跟它有關

受訪專家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醫師 佟小強

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 喬岩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許宏偉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血管外科副教授 趙珺

頸動脈,人體最怕堵的血管

頸動脈是比較淺顯的動脈,我們自己也能摸到,頸部氣管兩側跳動的地方就是頸動脈。

如果水管里有東西阻塞,水流就會不足,動脈狹窄也是這樣。

從結構上來說,頸總動脈有個分叉,可以分為頸內動脈、頸外動脈。當血流向上運行時,分叉的地方就更易出現沖擊、漩渦,引發病變。

頸動脈,人體最怕堵的血管50%中風都跟它有關

斑塊本質上是動脈硬化的表現,病變初期,血流通道雖無障礙,但已是危險信號;當斑塊慢慢長大,超過血管腔的50%以上,血流會明顯受阻,發生斑塊脫落、形成血栓的幾率也會大大增加。

一旦斑塊破裂出現堵塞,大腦就可能因此缺血。

碎裂的碎屑隨血流飄入腦中,可阻塞末梢血管,造成一小塊腦組織缺血或壞死,可能出現頭暈、行動困難、視物模糊等,也可能無症狀。

如果碎屑阻塞的血管較粗,可導致真正的腦梗或中風死出現,如頭暈、昏厥、摔倒、偏癱、說話含糊不清、一側身體感覺異常、認知障礙、大小便失禁等。

一般來說,人老了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動脈硬化。是否需要治療,關鍵要看三個指標:斑塊的大小及穩定性、是否造成狹窄、狹窄程度。

臨床上一般建議:

頸動脈不穩定斑塊或斑塊達到血管腔50%時,就需藥物治療,並嚴格控制危險因素。

對於頸動脈斑塊伴狹窄50%以下,且無缺血性腦卒中症狀,血脂在正常范圍內的患者,可根據個人情況考慮是否選用藥物治療。

狹窄在50%~70%之間,且有症狀的患者;或狹窄超過70%,無論是否有症狀,均需介入甚至要考慮手術治療。

4個元兇加速頸動脈長斑

一般來說,頸動脈斑塊在我們20歲就開始「發育」了,40歲的時候開始變得明顯。下面這些壞習慣,會讓頸動脈加速「長斑」。

頸動脈,人體最怕堵的血管50%中風都跟它有關

1

鹽和糖吃太多了

吃鹽過量易升高血壓,降低血管彈性,增加動脈硬化風險。

建議每人每天不超過6克。用一個啤酒瓶蓋(去掉膠墊),平裝滿一蓋,即相當於5~6克鹽。

長期吃糖過量,可使胰島素分泌過多,加重胰島細胞負擔,導致胰島素抵抗,使血管內皮受損,血管變皺,誘發動脈硬化。

2

抽菸喝酒

主動吸菸和二手煙,都會損傷血管,增加血管硬化的風險。大量飲酒會引起血壓波動,誘發心肌梗死和中風。

生活中應堅決戒菸、限酒。

3

肥胖

肥胖者多伴有內分泌紊亂,且血液中的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含量增高,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容易發生動脈硬化。

4

不愛運動

運動不足,心髒泵血機能弱化,血液流速減慢。

多餘的脂肪、膽固醇等沉積在體內,影響血管內皮功能,血管彈力減弱。身體的代謝廢物不能盡快排出體外,加速血管硬化和管壁增厚。

保護血管,多給生活做「減法」

忙着應酬、忙着吃喝、忙着加班熬夜,其實都是「忙着減壽」。要想保護血管,最好多給生活「做減法」。

頸動脈,人體最怕堵的血管50%中風都跟它有關

精細食物要減量

減少熱量攝入,少吃高膽固醇食物,如紅肉、動物內髒等,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

吃太多精製大米、白面做的主食或甜食,也可能會導致血脂異常。每日主食攝入量最好控制在250~400克,其中最好有50克以上粗糧(燕麥、小米等)。

久坐不動要減少

久坐不動是引起高血脂和血管斑塊的一大殺手。每週運動3~5次,每次至少30分鍾,比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如果工作性質需久坐,最好每隔1小時起身活動2~3分鍾,伸個懶腰、動動胳膊腿。

少發脾氣多睡覺

保持良好心情、避免激動急躁,能減少血管的負擔。人體需要「自我恢復」,保證23點至凌晨2點的睡眠,儘量睡夠7小時。

多喝白水少飲料

多喝白水可加速血液循環、降低血液黏稠度、預防血栓形成。

還可養成喝茶的習慣,茶葉中的茶素類化合物有助調節血壓,尤其是綠茶和普洱茶。但不要喝濃茶,更要少喝飲料。▲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