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五大誤區 老年人不可不知

運動五大誤區 老年人不可不知

沈建成

作為一個老年醫院的骨科醫生,我經常能碰到這樣的老年患者前來就診:平時運動不多,突然立志鍛煉,即使出現了髖膝疼痛也堅持着,直到忍不了劇痛。

他們大多都認為:生命在於運動;運動重在堅持;堅持全憑毅力。但他們已經過了適合這「三句話」的年齡。況且,這「三句話」還有一個前提:科學的運動方式、適合的運動強度。

因此,我們根據門診情況總結出老年人運動中存在的五個認識誤區,希望能夠幫助他們科學運動,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誤區一運動強度靠挑戰

「人的潛力是無限的」被人類社會所認可,但並不代表「你」的潛力無限。

一些老年人相信「勇於挑戰,邁過那道坎兒,就能登上新台階」。但如果你既不是運動員,也沒有長期持久的運動經歷,那趁早放棄這個想法吧!即便是年輕人也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強度,才能對身體健康起到有益作用。

老年人,特別是有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切忌選擇比較激烈的運動方式和過大的運動強度。勉強為之很可能帶來致命的嚴重後果,比如,加重心腦血管負擔,從而導致心腦血管意外事件發生。

那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和運動強度呢?首先,要對目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全面了解。在決定長期或集中運動前,非常有必要做一次全面體檢,明確有沒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關節炎、骨質疏鬆等跟運動強度相關的疾病。據此制定合理的鍛煉計劃,方可做到科學運動,避免出現過度勞累,而影響身體健康。

誤區二運動方式可獵奇

門診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病例:跳廣場舞的大媽出現了膝關節疼痛,練響鞭的大爺出現了肩關節疼痛和活動受限。

廣場舞對於老百姓而言是很普通的運動方式,但最近幾年很多舞團的跳舞難度和強度在逐步增大,尤其是一些舞種具有的連續旋轉和跳躍特點,會明顯加重膝關節軟骨的磨損,也極易造成膝半月板的損傷。病情嚴重的老年人,還需要接受膝關節鏡下半月板修復手術治療,甚至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治療。

比起廣場舞,響鞭更為奇特,在公園中甩動響鞭,聲音像放炮一樣,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這種特點使它獲得了一些男性老年人的青睞。但練響鞭對於肩關節來說,是高強度超負荷運動,極易造成肩袖及相關韌帶的損傷,嚴重者需要進行肩關節鏡下手術治療。

另外,不知從何時開始,倒着行走成為老年人一種與眾不同的鍛煉方式,據說能鍛煉反應和平衡能力。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倒着行走和正向行走在運動強度上沒有任何區別,但老年人身體協調性差、視力欠佳,倒着行走反而增加了摔倒的風險。臨床上,我們多次接診因倒走鍛煉摔倒引起髖關節骨折而需手術治療的老年病例。

誤區三運動樂趣最重要

不可否認,運動的有趣性與有益性一樣重要,樂趣是養成運動習慣的重要因素。

羽毛球、乒乓球、籃球等對抗性運動具有樂趣,但它們所帶來的運動強度往往超出老年人的生理承受極限。相比於它們所能起到的積極作用,更可能給老年人帶來關節加速磨損、心腦血管疾病突發和摔倒的風險。

鑒於老年人各項身體功能退化,運動後機體的恢復速度減慢,適合他們的運動應是散步、游泳、太極拳等。這些運動方式既能加強肌肉力量,又不會對關節軟骨造成過度損傷。

誤區四運動時間「比誰長」

同樣是慢步行走鍛煉,為什麼有些人強身健體效果明顯,有些人最後因為髖膝疼痛被迫停止鍛煉?那是因為每次鍛煉的時間不適合自己。老年人鍛煉切忌貪多,一旦感覺腿腳酸痛就要適可而止。因為疼痛是身體反映給大腦「運動負荷過大,需要休息」的信號。

如果老年人在運動後感到持續疼痛,且休息幾日後不能緩解,建議盡早就醫,排除出現韌帶或軟骨實質性損傷的可能。除此之外,還有兩種情況需要留意。如果每次行走到固定距離感到腰酸腿沉,休息片刻後恢復正常,但一行走又反復,就很可能是得了腰椎管狹窄或下肢動脈狹窄等疾病;如果每次行走有腳踩棉花感,那就不只是勞累,很可能合並有脊髓型頸椎病。這些疾病都必須及時治療,不能耽誤。

誤區五運動必去「大自然」

老年人喜歡選擇空氣清新、令人心情舒暢的大自然作為鍛煉場所。親近大自然固然好,但安全問題不得不防。

由於老年人大多有心腦血管或其它慢性病,且容易摔倒,我們建議他們選擇地勢平坦、障礙物少,且人較多的地方進行鍛煉。切忌到深山密林、人煙稀少之處鍛煉,因為一旦在鍛煉中發生意外,很難得到及時救助。

總之,運動雖然需要毅力去堅持,但這種堅持並不是強忍疼痛、知難而上。老年人對於運動的堅持,應該體現在日常鍛煉循序漸進、運動方式科學得法上。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華人驚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