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首例小腸移植完成 父親捐獻1.8米小腸給兒子

父親捐獻1.8米小腸給兒子 省醫院完成西南首例小腸移植

西南首例小腸移植完成 父親捐獻1.8米小腸給兒子

給小范做的這台手術是西南地區首例小腸移植手術。圖片來源:華西都市報

5月13日,29歲的小范在四川省人民醫院ICU病房里散步,13天前他剛接受了小腸移植手術,為他捐獻部分小腸的是他51歲的父親。目前父子倆的恢復情況良好,而這台手術也是西南地區首例小腸移植手術,目前全國完成的親屬供腸活體小腸移植也僅有16例。

切除壞死小腸

小伙生活不能自理

2016年小范就出現了腹痛等症狀,當時他以為是胃病。2017年11月,在廣東打工的小范再次病發,在當地醫院被診斷為小腸壞死,一個月時間里,小范接受了兩次壞死腸段切除手術。由於殘余小腸只有65厘米,術後小范的消化吸收功能出現問題。隨着時間的推移,他的身體狀況變得非常差,體重從52公斤減到了39公斤。「生活上基本離不開人,我每天照顧他。」小范的哥哥說,一家人為此十分為難,卻也毫無辦法。

一次偶然的機會,小范的哥哥在網上看到了四川省人民醫院胃腸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趙高平治療此類病的信息,便帶着弟弟慕名來求醫。今年2月11日,小范開始入院治療。

西南首例小腸移植完成 父親捐獻1.8米小腸給兒子

小范術後恢復良好。圖片來源:華西都市報

父親捐獻部分小腸

兒子術後每天能走1小時

趙高平介紹,人體小腸的平均長度約5米,短於2米就稱為「短腸」,當合並腹瀉、營養不良、脫水等症狀時,稱為「短腸綜合征」。約有5.9萬例此類病人,過去20年全球共完成各類小腸移植手術約3000例,小腸移植病人的總體1年和5年生存率接近80%和60%,成為治療不可逆性腸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

小腸器官的來源主要有自體小腸移植、屍體小腸移植和親體小腸移植,考慮到器官的質量、排異反應的大小、術前准備時間以及移植小腸活力等因素,親體小腸移植是最佳的來源。

經過一系列檢查,小范的爸爸和哥哥跟小范的配型都是半相合,兩人都是理想的捐贈者,但為了保護兩個兒子的身體健康,范爸爸決定捐獻出自己的部分小腸給小兒子。

4月30日,醫生截取了小范爸爸1.8米的小腸並移植給小范,在西京醫院吳國生教授團隊指導和協助下,7個小時的移植手術在兩個團隊的合作下非常順利。術後7天,范爸爸就康復出院;術後10天,小范也已能夠每天獨立行走1小時,兩人的恢復狀況都很好。

「小腸移植在所有器官移植中是最具挑戰性的。」趙高平說,因為小腸是人體最大的淋巴組織富集器官,急性排斥反應的發生率可高達87.8%,移植後9個月仍有三分之一的患者發生排斥反應,慢性排斥反應發生率也有30%至50%。此外,腸腔大量細菌及微生物導致術後容易發生感染,「感染占移植術後死亡原因的49%。」

目前,小范仍在重症監護室接受治療。省醫院重症醫學中心主任黃曉波提醒,移植手術後的患者需要良好的自律以及規律的服藥,來減少感染。

據了解,目前四川共有4家醫院可以進行器官移植,其中省醫院和華西醫院可以進行全牌照移植,另外兩家能夠進行腎髒移植。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西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