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了,軟盤沒有被淘汰,還成了這些音樂人的最愛

我時常好奇,現在的年輕人在看到 Windows 系統里的 C 盤時,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沒有 A 盤和 B 盤嗎?

當他們在編輯文檔,按下「保存」按鈕時,會有一刻不解那個方形的 icon 到底是什麼東西嗎?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軟盤💾。

2024 年了,軟盤沒有被淘汰,還成了這些音樂人的最愛

2024 年,軟盤像是某種數字世界里的殘影,間歇性地出現在我們的螢幕上。對於像我這樣有幸在小時候還用過它來上電腦課的人,它則是懷舊念想的符號。

誰能料到,對一群音樂人而言,這「老掉牙」的儲存碟盤,還可以是創新和靈感的載體。

用軟盤做音樂,也是一種朋克

2024 年了,軟盤沒有被淘汰,還成了這些音樂人的最愛

我愛的就是這種格式的限制性,想要用那麼少數據來表達可不容易。

住在匈牙利的 Mark Windisch 說道。在過去十多年來,Windisch 在運營一家只做軟盤音樂的廠牌 Floppy Kick。

最開始的時候,他想用一種「極致」的格式來做一個音樂項目,恰好又在閣樓找到了些空白軟盤,於是開始試驗並做了張專輯。

2024 年了,軟盤沒有被淘汰,還成了這些音樂人的最愛

在過去幾十年來,最大儲存容量只有 1.44MB 的軟盤,一直在部分小眾音樂人的實驗列表中。

沒想到的是,它近些年來發展勢頭居然有增無減。根據音樂專輯交易平台 Discogs.com,軟盤專輯在 2020 年來推出數量超過了 500 張,比 80、90、和 00 年代的軟盤專輯加起來都多。

在一張照片大小都去到 3、4MB 的今天,1.44MB 容量的可能性實在有點難想像。

回到數據沒那麼爆炸的 90 年代,歌手 Billy Idol 曾在發行專輯「Cyberpunk」時曾配套附上有額外內容的軟盤;索尼音樂也會為 Michael Jackson、Cyndi Lauper 等歌手專輯配上軟盤,提供額外的食品片段或歌手屏保圖片。

2024 年了,軟盤沒有被淘汰,還成了這些音樂人的最愛

▲Billy Idol 當年專輯附贈的磁碟

在今天,Kai Nobuko 的一大愛好就是用這些 1.44MB 的 3.5 英寸軟盤做總時長為 10 分鍾左右的迷你專輯:

最開始我做的是 MIDI 音樂,它們很小,所以放軟盤沒難度。

後來,我開始用 FastTracker(軟體)來做采樣音樂。我得做蠻多低比特率實驗才能找到讓音樂在保持足夠小的情況下,聽起來(對我來說)還是好聽的方法。

蒸汽波愛好者無疑是軟盤音樂的一大重要社群。

2024 年了,軟盤沒有被淘汰,還成了這些音樂人的最愛

這種常常通過把采樣音樂減速、混響,自帶 lofi 感的鬆弛音樂,可以說是和磁帶以及軟盤這種富有時代感的載體天然地合適:

我試過最多能在軟盤里放三首歌。它們都壓縮到瘋掉,但還是挺好聽的。

我自己聽的時候也感覺我沒什麼能投訴的。它聽起來足夠好。

Strudelsoft 也是專注於軟盤音樂的廠牌,其創始人 Sterling Campbell 認為,蒸汽波群體本來就特別愛實體音樂專輯:

蒸汽波界的人很愛實體專輯。你在社交媒體上能看到很多人展示自己的磁帶收藏,動輒價值幾千美元。這些人里很多人永遠都不會播放這些磁帶,只是放在架子上。

2024 年了,軟盤沒有被淘汰,還成了這些音樂人的最愛

▲ Strudelsoft 上的產品

剛開始做軟盤音樂時,他發現這個載體也很受歡迎:

我的第一個張專輯給名為 Cat System Corp 的蒸汽波音樂人做的,大概製作了 20 張。大概 8 秒就被搶光了。

聖地亞哥音樂人 Matthew Isom 就很喜歡軟盤,因為它「比磁帶便宜,也好看,有很多不同顏色和設計。」

2024 年了,軟盤沒有被淘汰,還成了這些音樂人的最愛

▲Loser Crew Recordings 出品

好了,假如你終於買到了一張軟盤唱片,你要怎樣才能聽?

現在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到網上買個 USB 接口的軟盤驅動器,然後用 OpenMPT 或 WinAmp 這類軟體就能聽。

當然,你也可以去搜尋一台配有軟盤光碟機的舊電腦。對於也會用軟盤發音樂的 Remute 來說,這個播放的艱難也是美妙的一部分:

用舊電腦來播放更好玩……就像是你在努力爭取去接近音樂一樣。

真·電子音樂

2024 年了,軟盤沒有被淘汰,還成了這些音樂人的最愛

除了用作承載音樂的載體,軟盤在 DIY 社群里還啟發了更多有趣的玩法。

工程師 Dino Fizzotti 把一張張軟盤變成了自己的專輯藏品。

2024 年了,軟盤沒有被淘汰,還成了這些音樂人的最愛

怎樣把一張專輯「無損地」放在軟盤里?Fizzotti 聰敏地在軟盤里寫入他想放的專輯的 Spotify 連結,然後用一個自製的「軟盤音樂播放器」—— 軟碟機+樹莓派改裝 —— 來播放。

每次想聽什麼專輯,只需要直接把軟盤放到軟碟機里,音樂就能播起來,並且沒有隨機播放或跳過曲目的選擇,就老老實實按順序地欣賞專輯。

剛提起用來讀取軟盤的軟碟機,在一些人手里就會成了真正的「樂器」。

2024 年了,軟盤沒有被淘汰,還成了這些音樂人的最愛

通過用控制器來調節軟碟機讀取的動作的頻率,這些創作者因此可細調軟碟機發出的機械聲。組合多個軟碟機,轉眼你就有了一個小「樂隊」。

當然,「真·電子樂」愛好者們才不願意只停在軟碟機上,再加上硬碟、掃描儀等各種平常你還煩它們怎們那麼吵的電子產品,我們就升級到了「電子管弦樂團」,能演奏更為復雜和多層次的音樂。

波蘭工程師 Paweł Zadrożniak 就用 512 個軟碟機,16 個硬碟以及 4 個掃描儀,組成了一支豪華樂團。請欣賞👇

不願死去的軟盤

2024 年了,軟盤沒有被淘汰,還成了這些音樂人的最愛

在音樂創作者以外,還有一群人離不開軟盤。

當我說離不開時,我是指他們的工作真的極度依賴於軟盤。

這些年里,日本政府一直還要求員工用軟盤以及 CD-ROM 等載體來遞交傳輸官方文件。

直到今年 1 月 31 日,日本數字大臣河野太郎在兩年前發起的「向軟盤宣戰」活動才獲得成功。日本經濟產業省表示,在這個財政年度後,政府將不再要求用過時的實體媒體來提交文件。

然而,很多大型的工業刺繡機器和切割機器都仍然依賴軟盤來傳遞設計資料,因為它們的誕生之初還是「軟盤時代」,或者是行業慣性使然,只要軟盤還能用,機器設計就不變。

有的工廠已經實在找不到軟盤了,於是開始升級,但也只是升級到 USB 模擬器。

除此以外,更為離譜的就是航空業了。

2024 年了,軟盤沒有被淘汰,還成了這些音樂人的最愛

有新更新發布時,我們需要把它下載到兩張 3.5 英寸的軟盤上。

然後我們會把軟盤拿到飛機上,更新飛行管理系統。這個過程大概需要一小時。

喬治亞提比里西的貨運航空公司 Geosky 的維護經理 Davit Niazashvili 說道。

Niazashvili 要維護的,是兩架已經有 36 年歷史的 747-200 飛機,最初實在 1987 年交付給英國航空公司。

而且,這個動作每隔 28 天就要進行一次,全球有個統一的時間表。現在,這個時間表的排期都已經排到了 2029 年。

現在已經很難買到軟盤了。我們通常都在亞馬遜買。

它們很敏感很容易壞,所以只能用三次那樣,然後就得丟了。

這不是一個問題。只有還有軟盤,我們就滿意了。

然而,無論 Niazashvili 如何闊達,軟盤的日子一直都在倒數中。

在 2009 年左右,大部分軟盤都已經停產了,所偶人都在消耗二三十年前產的存貨。

Tom Persky 將自己成為「最後一個還在做軟盤生意的人」,他因為從前「沒抓住時代脈搏」囤了一批軟盤,而到了現在成為了業內重要軟盤供應商。

2024 年了,軟盤沒有被淘汰,還成了這些音樂人的最愛

▲ Tom Persky

每天,Persky 能售出大概一千張軟盤,他大概只有幾十萬張的存貨。至於全球的庫存,他也說不清:

全球來說,我們總體的庫存都是來自 10、20、30 年前生產的。那個庫存總數是固定的。

我們這一天天的都在消耗它。我真不確定一共有多少。

它應該也很龐大但分散。沒人手上有 50 萬張軟盤,但也許有 50 萬人手上會有十張。

然而,Persky 今年也 74 歲了。他准備再做 4 年也退休了。

來源:愛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