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不造車,因為問界正當紅

不知從何時起,媒體不斷追著華為問一個問題:華為要造車嗎?

或許是不勝其煩,2020 年,華為公開強調自己不造車,那時候正值華為低谷期,外界都期待著處處受限的華為,會在新能源領域干出怎樣的一番事業。

華為給了自己的答案,隨著極狐、阿維塔、問界先後問世,上面那個問題漸漸變成了「華為有必要下場造車嗎?」

華為不造車,因為問界正當紅

這個問題,可能華為自己也在糾結。

前一陣,問界的宣傳物料從原本的「AITO 問界」換成了「HUAWEI 問界」,問界姓「H」看似已成定局,但任正非近期再次發文強調「華為 5 年內不造車」,並對華為標志在汽車設計上的露出提出了嚴格要求,不允許車身上出現「華為問界」或是「HUAWEI AITO」等字樣

不過,對於問界的潛在買家而言,其本身實力才是最關心的事。

正值配色上新之時,我從問界那兒借來一台暖星雲配色的問界 M5 EV 四驅性能版(下文簡稱 M5 EV)。體驗過後,我想就我此前對華為造車這件事存在的偏見,自我反省一下。

華為不造車,因為問界正當紅

比圖片上的好看,比想像中好開

首先毫無疑問,問界 M5 EV 的外觀設計取向,是婉約的。它作為一款中型 SUV,它給我的第一感覺竟然是「這車不大,通過性應該蠻好」。

整車尺寸 4785 × 1930 × 1620,雖有著近四米八的長度,但在曲線包裹下,M5 EV 格外像一台「小鋼炮」。

流線封閉式前臉,加上底部的主動進氣格柵,呈現出低伏的造型,如獅子前傾著盯著獵物,做好隨時追獵的准備。

華為不造車,因為問界正當紅

這不光能在視覺上呈現出沖擊力,在空氣動力學上也有所建樹。

譬如說,這讓 M5 EV 的風阻係數從增程版 M5 的 0.32Cd 降至 0.266Cd,近似於運動版的蔚來 EC6 風阻 (0.265Cd) ,然而電池更大也更重的 M5 EV,零百加速只有 4.5 秒,比 EC6 足足快了 0.9 秒。

低伏的前臉換來更低的風阻係數,更低風阻則可換來更快的加速度,和更省電的耗能表現。

華為不造車,因為問界正當紅

▲醒獅大燈,配合外面一圈「眼睫毛」,M5 EV 前臉更簡潔

這台四驅性能版的 M5 EV 搭載 80kWh 的寧德時代磷酸鐵鋰電池,官方宣稱的 CLTC 續航為 552 公里。

華為不造車,因為問界正當紅

▲後備箱不大,不推倒後排僅有 369L,但好在有個足夠放下 24 寸行李箱的前備箱

然而選購電車,別看宣傳要看療效。

我實際用下來,M5 EV 在城市路段表現平均為 16.2 kWh/百公里,節能和舒適模式相差無幾,算下來能跑 490 公里,還算不錯。

上了高速,從廣州到深圳,總計 79 公里的路程,表顯電耗為 18.8 kWh/百公里,算下來綜合實際續航打 77 折,當然這是在溫暖的南方。

華為不造車,因為問界正當紅

華為不造車,因為問界正當紅

考慮到四驅版本在長續航和強動力之間傾向後者,我想這個成績還算得上理想。

既然續航得意,那麼動力呢?

「擼鐵不練腿的肌肉男」

零百加速僅需 4.5 秒足以說明它動力很足,但對大多數人而言,M5 EV 強勁動力帶來的優勢,只有上了高速才有更多表現的機會。

華為不造車,因為問界正當紅

即便時速已經達到 110 公里/小時,M5 EV 的電門響應依舊迅速無比,隨踩隨有,給駕駛員充足信心。

據我一位日常駕駛 Model Y 進行通勤的朋友試駕完表示:

M5 EV 的「節能模式」和 Model Y 的「舒適模式」有著十分雷同的調教偏好:電門前段有虛位,以減少急加速的情況發生,同時該模式下的動能回收響應迅速,初次上車需要習慣一段時間;而 M5 EV 的「舒適模式」與 Model Y 的「運動模式」類似,該模式下車輛的減速更顯線性,避免急剎,因此該模式被問界稱為舒適模式;再往上便是 M5 EV 的「運動模式」,電門響應更加敏感,不帶一絲猶豫,方向盤變重變沉,指向清晰精準,加上扎實的全鋁合金底盤,著實一副「小鋼炮」的駕駛作派。

坐在副駕位置的我,放下了幫他切換駕駛模式的手,被他的描述深深吸引,雖然坐在同一輛車上,但主副駕的體感會因各種因素產生偏差。

於是在服務區短暫補電後,我跟他調換了座位,駛回高速。

華為不造車,因為問界正當紅

▲搭載 80kWh 的電池,國家電網 120kW 的快充樁,電量從零到百 1.5 小時完成

這台四驅版本的 M5 EV,前後電機動力分別為 165kW/315 N·m 和 200 kW/360 N·m。

在直線上,M5 EV 動力就像是一管擠不完的牙膏,怎麼踩都有動力,即便前車時速已經突破 120 公里/小時,但我也有信心在數秒內輕松超過他。

另外底盤扎實,加之整塊電池鋪滿車底,使得整車重心集中於低矮處,面對大角度轉彎、快速變道這類不常見但極限的場景,它有極高上限供我去應對突發情況,更具掌控的信心。

華為不造車,因為問界正當紅

配合著前雙叉臂、後多連杆獨立懸架,整體駕駛手感十分運動向,偶爾的激進駕駛,它完全可以駕馭。

美中不足是後懸架調校偏軟,遇到飛坡、減速帶,全車司乘都能體會到「飛」一般的感覺。

華為不造車,因為問界正當紅

▲20 英寸空氣動力學輪轂,配 255/45 R20 倍耐力高性能靜音⁠胎,對 NVH 控制有極大貢獻

在我看來,M5 EV 就像是一個嚴格遵守精細飲食和運動計劃的猛男,上肢肌肉線條爆炸,實戰也不怵,可惜他不練腿。

不過對於未來的 M5 EV 來說,改進的方向也很明確,選裝空氣懸架或者把避震套筒調得更有韌性,在舒適性和運動性之間選其一,明確自己的定位,才能讓用戶對你有更清晰的認知。

當然懸架門道太多,不是一兩句就能說清的,調試起來更難,因此 M5 EV 的駕駛手感距離完美還有距離。

最後到了最讓我糾結的地方,車機與智駕。

問界的智能化,輸在不是自研

鴻蒙 3 加身,讓 M5 EV 座艙智能化在同級別中,不說是「遙遙領先」,至少也算得上頂級梯隊的水平。

坐上車,座椅自動調至主駕最習慣的位置,輕撥中控的水晶擋把至 D 擋,走你。

華為不造車,因為問界正當紅

▲內飾豪華感還是營造得不錯的,可調節靠腰讓它的座椅可以更貼合司乘背部,開久了也不難受

走在路上,說一句「小藝小藝」,便能解決中控機械按鍵少所帶來的,車輛行駛中交互問題,司機常用的幾個場景:打開空調、換音樂、設置導航、開啟充電口;如今要實現這些操作,都不用在中控螢幕上指指點點,就一句話的事,何必分神用手調節。

華為不造車,因為問界正當紅

君子動口不動手,一套好用的語音系統,能極大提升司乘的交互體驗,深耕手機多年的華為自然深諳此道,所以他們最初進入到汽車行業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語音交互做好,在我看來,這還是 M5 EV 體現豪華感的其中一個環節。

華為不造車,因為問界正當紅

▲要調節出風口,還是得點進空調界面

這套車機界面清晰,還借用了手機上的那套交互邏輯:任意界面上滑返回桌面,從螢幕左側向內滑返回上一層。

從手機到車機,交互無縫銜接,這是傳統豪華車所未能兼顧的功能痛點,M5 EV 則狠抓狠打,在體驗層面再下一城。

華為不造車,因為問界正當紅

▲甚至支持把中控屏變成筆記本的拓展屏,圖片來自官方

整套車機就如同大平板,直觀且符合智慧型手機時代的使用邏輯,超級桌面的理念,從手機延展到車機,華為造車的理念也是如此,大局觀一直都在,但有時候會忽略掉一些細節的優先級。

華為不造車,因為問界正當紅

▲駕駛模式選項不夠豐富

前文我對 M5 EV 的車機、駕控體驗和動力表現都還算是有褒也有貶,然而智駕部分,則更多是批評,不過我的指責對象並非華為,而是它選用的供應商– 博世。

M5 EV 全車擁有 12 個超聲波雷達(駐車雷達)、3 個毫米波雷達、還有 6 個感知攝像頭,沒有雷射雷達。

華為不造車,因為問界正當紅

觀其配置,不難察覺出它有著「高度近視」的問題,近則清晰可辨,遠則無能為力,其博世提供的這套輔助駕駛系統才剛剛邁過 L2 標準(部分自動化)的門檻,聊勝於無。

另外 M5 EV 把輔助駕駛的操作,統一放在了方向盤後的小撥杆上,在左燈光撥杆的下方,是一個平時不會被留意到的角落,而方向盤上只有一個啟動按鍵,調節跟車距離、巡航速度都算不上方便。

華為不造車,因為問界正當紅

若你看到此處,對 M5 EV 有了購買意向,而且非常在乎智能駕駛,我的建議是不妨再等等,新款增程式 M5 的「證件照」已經登上工信部官網,頭頂多了個雷射雷達裝置。

如無意外,下一代 M5 將會用上類似於極狐的那套華為自研智駕方案,輔助駕駛性能將大大超過當前水平。不過如此一來,成本和售價應該也會水漲船高。

總的來說,M5 EV 是輛不錯的車,如果能騰出些心思,把傳統豪華車企的優勢細細琢磨,問界就能走得更遠。

說到此,我不得不把理想拿出來對標。

華為不造車,因為問界正當紅

理想 L9 發布前,其 CEO 李想自詡這款產品是「500 萬以內最好的 SUV」;巧合的是,余承東也自誇問界 M5 媲美百萬級豪車,他們都有敢越級的心,目前而言,笑到最後的是李想,和月銷 10000+ 的理想。

華為不造車,因為問界正當紅

問界則跪倒在「年銷 30 萬」的目標前,理想和問界最核心的區別就在於對自身目標的理解和完成度。

理想從第一台車型開始,就瞄準了家庭用車市場,去年這個目標更加具象化,並打出一個詞「奶爸車」。

憑借著這一精準卡位,理想成功從合資豪華 SUV 品牌口中奪過份額,成為「蔚小理」中第一個熬出頭的新勢力品牌。

不管你喜不喜歡,理想都成功撬動了用戶心智,把產品打到目標用戶的心坎里去了。

「比我好的比我貴,但比我貴的不一定比我好」,錯位競爭給了理想喊出「500 萬以內最好 SUV」的底氣。

回頭看問界,顯然它的底氣就不那麼足了,就連潛在用戶在「貨比三家」之後,也會做出「問界雖好,長板不長」的評價。

華為不造車,因為問界正當紅

不過好在問界的短板也不算短,在群雄逐鹿的 2023 年,問界大可放開手腳沖一把,未來可期

來源:愛范兒